巷口的温暖
巷口的烤红薯摊前,总飘着香甜的气息。王大爷戴着顶旧毛线帽,笑起来眼角堆满褶皱,像盛开的菊花。
每天放学,我都会看见他守在炉子旁。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灵巧地翻动着铁桶里的红薯。“丫头,今天的红薯可甜啦!” 他洪亮的声音里带着暖意。有次下大雨,我没带伞,正躲在屋檐下发愁,王大爷看见了,毫不犹豫地脱下外套披在我身上,自己却淋着雨收拾摊位。“快回家,别冻着!” 他的声音混着雨声,却格外清晰。
王大爷还总惦记着巷子里的独居老人。逢年过节,他都会送去热腾腾的烤红薯。有位李奶奶腿脚不便,他就定期上门,陪老人聊天,帮忙打扫屋子。他常说:“大家住得近,就是一家人。”
在这个繁华的城市里,王大爷就像一盏温暖的灯。他用平凡的善意,照亮了这条小巷,也温暖了每一个路过的人。每次闻到烤红薯的香气,我就会想起他,想起那份藏在烟火里的温情。
《修车摊的哲学家》
老周修车摊的帆布棚上,补丁摞着补丁,像一幅抽象派地图。他总坐在马扎上,腰间别着两把扳手,走起路来叮当作响,活像个移动的工具箱。
最绝的是他修车的架势。补胎时不看破洞,反而先摸遍整个车圈:"轮胎会说话,只是你们听不懂。"有次我的自行车掉链子,他却不急着修,指着齿轮间的泥垢说:"看,这就是你老抄近道走工地的证据。"阳光透过棚顶的破洞,在他皱纹里投下跳动的光斑,像在为他生动的比喻打拍子。
他的修车摊是个微型沙龙。快递小哥来打气,能听段《庄子》里的庖丁解牛;中学生抱怨考试,他就讲自己当年用自行车零件做杠杆实验的故事。最神奇的是他那只独眼——三年前被蹦出的弹簧打伤的,现在倒成了活招牌:"我修车用一只眼,比有些人两眼还准。"
上周暴雨,他冒雨给救护车补胎。我举着伞过去,见他正把雨衣盖在工具箱上,自己淋得透湿。"工具比人娇贵,"他拧紧最后一个螺丝,"没它们,多少急事要耽误。"救护车开走时,泥水溅在他洗得发白的工作服上,晕开的地图形状,竟有点像他棚顶的补丁拼图。
我熟悉的一个人
在我生活中,有许多熟悉的人,但我最熟悉的还是我的妈妈。
妈妈中等身材,微胖,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弯弯的眉毛下是一双明亮的眼睛,宛如两颗黑宝石。她最大的特点就是善良,从小就教育我要做一个善良、懂事的孩子。
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去逛街,在市场门口有许多乞讨者。我觉得很害羞,随手把钱扔在了乞讨者面前的盒子外边,就立刻跑回妈妈身边。本以为妈妈会表扬我,谁知她却严厉地批评了我,严肃地说:“每个人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有需要帮助的时候,今天你帮助了别人,当你遇到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你。‘贫者不吃嗟来之食’,即便是乞讨者,他也有他的尊严,你刚才扔钱的动作会让别人认为你是一种施舍,帮助别人时要发自内心,一定要诚心实意。”
听了妈妈的话,我重新走到乞讨者面前,掏出零钱,双手轻轻放在盒子里。抬头一看,站在远处的妈妈向我伸出了大拇指,我心里也美滋滋的。
妈妈不仅善良,对待工作也非常认真。她是一位教师,每当她在学校里步履匆匆地忙碌时,犹如刮起的一阵旋风。哪位学生生病了,哪位学生没有交作业,哪位学生不会背诵课文……她都记得一清二楚,从不会出错。
虽然妈妈在生活中偶尔会有点小迷糊,不是忘带手机,就是忘带钱包,但这丝毫不会影响我对她的爱。
这就是我的妈妈,我最熟悉的人,她用自己的言行教会我许多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我永远爱我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