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爱阅读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5/8/6 20:49:00   移动版

  书海泛舟,墨香为伴

  书是我的良师益友,阅读是我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每当翻开书页,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记得小时候,妈妈每天睡前都会给我读绘本故事。我总是依偎在妈妈怀里,看着《猜猜我有多爱你》里小兔子和大兔子的对话,感受着浓浓的亲情;看着《好饿的毛毛虫》一天天长大,认识了星期一吃苹果、星期二吃梨子的奇妙规律。那些精美的图画和温暖的故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阅读的种子。

  上小学后,我开始自己阅读文字书。每当捧起一本新书,我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读《草房子》时,我仿佛看到了油麻地上那一座座金色的草房子,感受到了桑桑和小伙伴们的纯真友谊;读《昆虫记》时,我跟着法布尔一起观察粪金龟滚粪球,看螳螂优雅地捕食,仿佛自己也成了田野里的小小观察员。这些书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教会我如何去观察和思考。

  现在,我的书架上已经摆满了各种书籍。科普类书籍带我探索宇宙奥秘,文学类书籍让我感受文字之美,历史类书籍带我穿越时空隧道。每当我翻开书页,那些跳动的文字就会带我穿越时空,去往我想去的任何地方。在书中,我与李白共赏"床前明月光",和鲁迅一起"俯首甘为孺子牛",陪海伦·凯勒触摸光明。

  阅读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像一位智者,在我迷茫时给予指引;更像一个知心朋友,在我孤独时陪伴左右。我相信,只要坚持阅读,就能在书海中收获无尽的智慧与快乐。

  书页里的阳光

  书架第三层的《安徒生童话》总摊着页,插画里的小美人鱼正望着海面,泡沫在她脚边泛着银光。我总爱趴在地板上读它,指尖划过烫金的书名,纸页间的油墨香混着窗外的槐花香,在午后的阳光里酿成蜜。

  一年级时,老师把拼音版《西游记》塞进我怀里。孙悟空的金箍棒在字里行间打转,我用铅笔在 “大闹天宫” 旁画了朵筋斗云,云朵的弧线歪歪扭扭,却载着我在文字里飞。后来书角磨出毛边,某页还沾着块干掉的巧克力,那是我边吃边读时不小心蹭上的,褐色的痕迹像块会讲故事的补丁。

  暑假的图书馆像座安静的森林。我踮脚够到最高层的《昆虫记》,法布尔笔下的萤火虫提着灯笼飞过纸面,蝉的歌声从铅字里钻出来,和窗外的蝉鸣叠在一起。管理员阿姨总在我身边放杯柠檬水,玻璃杯上的水珠顺着杯壁往下淌,在借阅卡上洇出小小的圆,像给读过的书盖了个透明的章。

  有次读到《小王子》里玫瑰的段落,突然想起奶奶种在阳台的月季。我抱着书跑回家,发现那些带刺的花朵正迎着夕阳开放,花瓣上的纹路和书页里的插画惊人地相似。奶奶笑着说:“书里的花和院子里的花,都是活的。” 风拂过书页,沙沙声里,仿佛真有只狐狸从字里跳出来,尾巴扫过我的手背。

  现在我的书包里总躺着本诗集。排队时读两句 “床前明月光”,雨夜里念段 “天街小雨润如酥”,文字像群会变魔术的小精灵,能把平凡的日子变成闪光的锦缎。原来阅读不是枯燥的任务,是让每个字都长出翅膀,带着我飞过山川湖海,在书页的褶皱里,收藏整个世界的阳光。

  书页间的星光

  图书馆的旧书区是我的秘密花园。那些泛黄的书页边缘,不同年代的读者用铅笔写下的批注层层叠叠,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是在翻检一本《飞鸟集》时发现这个秘密的。1978年的某位读者在"生如夏花"旁边画了朵小向日葵,1999年的读者补上句"高考前夜读到这句",而最新的一条紫色荧光笔迹写着:"复读第二年,花又开了。"三种笔迹在台灯下泛着不同的光泽,仿佛能看见三双年轻的手在不同年代的夜晚,同样虔诚地抚过这行诗句。

  自习室最后一排的桌上刻着另一种青春。深浅不一的划痕里,"LY要考上复旦"的字样已经包浆,旁边新增的"2024届加油"还露着木纤维的毛刺。我用手指描摹这些痕迹时,管理员突然来换灯泡,阳光穿过她手中的新灯泡,在桌面上投下明亮的圆斑,恰好笼罩着那些刻字——原来连光都偏爱年轻的誓言。

  最动人的发现是在借书卡上。那本《青春之歌》的牛皮纸卡记录着三十年来七位借阅者的名字。1985年的借阅者还书超期被罚了"叁角",2001年的学生在名字旁画了颗小星星,而最近一次借阅记录显示,这本书在书架沉睡了十二年。图书管理员在空白处备注:"今日取出除尘,愿与新的年轻人相遇。"

  现在我也养成了在书角写批注的习惯。上周读《红楼梦》,在"好风凭借力"旁边写下:"二模失利,但柳絮终会飞起。"合上书时突然想到,或许某天会有个女孩翻开这一页,我的字迹就成了她阴雨天里突然遇见的小太阳。阅读本就是如此奇妙,我们在前人留下的微光中前行,又不自觉地成为后来者的灯塔。

  《我爱阅读》

  如果把世界缩小成一枚硬币,那么阅读就是让它旋转的那根手指。第一次被书页轻轻划破指尖,是在五岁。那天妈妈把一本薄薄的《猜猜我有多爱你》塞进我怀里,我笨拙地掰开硬皮,书页“哗”地一声,像雏鸟振翅。从此,文字的气味、纸张的纹理,成了我童年最柔软的背景。

  小学时,教室的图书角是我的“秘密基地”。我把课间十分钟拆成三百秒,只为多看一眼《十万个为什么》。书告诉我,雨滴是云的孩子,星星是夜空的种子。我捧着这些答案,像捧着一罐刚出土的萤火虫,心里亮堂堂的。后来读到《草房子》,桑桑在油麻地的风里奔跑,我也跟着跑,跑过金黄的麦浪,跑过静静的河水,跑进了另一个人的童年。那天放学回家,我第一次发现,原来文字可以长出翅膀,带我飞到比操场更辽阔的地方。

  进入初中,作业像涨潮一样涌来,阅读时间被压缩进深夜的缝隙。台灯下,我偷偷翻开《简·爱》。当简在暴风雨中喊出“我和你是平等的”,我的心也跟着怦怦直跳。那一刻,书不再是纸的叠加,而成了会呼吸的朋友,替我守住倔强的火苗。它教我:人可以渺小,但灵魂必须挺拔。

  现在,我的书架已层层叠叠,像一座私人岛屿。读《史记》,我看见两千年前的月光仍照在长城上;读《时间简史》,我听见宇宙膨胀的轰隆回响;读《小王子》,我摸到狐狸赠予的那缕金色麦田的风。每读完一本书,世界就悄悄多了一条裂缝,透进新的光。

  有人问:阅读究竟有什么用?我说不上来。但我知道,当我合上书页,再抬头看窗外的梧桐,叶子会比先前更绿;雨落在屋檐的声音,也比刚才更清脆。阅读没有直接给我答案,却给了我寻找答案的眼睛和心。正如博尔赫斯所言:“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而我,正一步步走向那座永不熄灯的殿堂。

  我爱阅读,因为书页之间,藏着无数个我,也藏着无数个尚未抵达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