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四篇
更新时间:2025/8/18 21:29:00   移动版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李白

  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诗仙"李白。他像一颗耀眼的明星,用豪放的诗篇照亮了盛唐的天空。

  李白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二十多岁便离开家乡,仗剑远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庐山瀑布前,他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唱;在月夜饮酒时,他吟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诗句。他的诗就像他本人一样,充满了自由奔放的豪情。

  我特别喜欢李白诗歌中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他可以把瀑布想象成银河,把月亮当作知己,这种浪漫的情怀让我着迷。每当我读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时,总能感受到他那种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即使在被贬官后,他依然能写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样充满希望的诗句。

  李白不仅是个诗人,更是个性情中人。他敢让高力士脱靴,敢让杨贵妃研墨,这种不畏权贵的傲骨让我敬佩。他追求自由、向往自然的精神,就像一股清泉,洗涤着我的心灵。

  每当我翻开李白的诗集,仿佛就能看见那位白衣飘飘的诗人,举杯望月,对酒当歌。他用诗歌告诉我们:人生短暂,但要活得精彩;世事艰难,但要心怀诗意。这就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永远年轻的诗仙李白。

  青灯下的执剑人——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诸葛亮

  每当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这句诗,我总会想起那个在凛冽北风中执笔写《出师表》的身影。诸葛亮不只是历史书上羽扇纶巾的智者,更是用一生诠释"鞠躬尽瘁"的执剑人。

  隆中草庐的十年,是他把星月读进眼底的岁月。别人只看见他"躬耕陇亩"的清贫,却没发现他案头的竹简已堆成连绵的山脉。那些与晨露相伴的苦读时光,最终化作赤壁江面上借来的东风,让天下人见识了何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白帝城托孤时,他接过的不仅是蜀汉的玉玺,更是一个父亲临终托付的江山。当别人劝他取而代之,他却将毕生才智系在阿斗这样平庸的君主身上。就像明知烛火终将燃尽,仍执拗地举着它照亮蜀道——这不是愚忠,而是对承诺的极致坚守。

  最动人的是北伐途中,他写给兄长诸葛瑾的家书:"粮谷军资,不如中原;然托付之重,敢不竭力?"明知蜀地贫瘠,仍要六出祁山;预见结局悲怆,依然选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种近乎固执的坚持,让冰冷的史书都有了温度。

  如今成都武侯祠的柏树已亭亭如盖,那些"淡泊明志"的教诲仍在竹简上生辉。每当我在学习中想放弃时,总会想起那个在五丈原秋风中点灯的丞相——他告诉我:真正的智慧不在计较得失,而在坚守心中的道义之光。这盏穿越千年的青灯,依然照亮着后来者的路。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诸葛亮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后世。而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发明家。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智慧和忠诚,成为了后世无数人的楷模。

  诸葛亮的智慧,令人叹为观止。他未出茅庐,便已知天下三分。在刘备三顾茅庐时,他为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为刘备指明了发展方向。他的智慧不仅体现在战略上,还体现在具体的军事指挥中。在赤壁之战中,他与周瑜合作,巧借东风,火烧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在北伐中原时,他多次出兵,虽然未能成功,但他的智慧和勇气,让敌人闻风丧胆。

  诸葛亮的忠诚,更是令人敬佩。他在刘备去世后,辅佐年幼的刘禅,尽心尽力,毫无二心。他多次上表刘禅,表达自己的忠诚和决心。在《出师表》中,他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段话,不仅表达了他对刘备的感激之情,更表达了他对蜀汉的忠诚之心。

  诸葛亮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发明了木牛流马,解决了蜀军的运输问题;他改进了连弩,提高了蜀军的战斗力。这些发明,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后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诸葛亮的一生,是充满智慧和忠诚的一生。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我最喜欢诸葛亮,不仅因为他卓越的智慧和杰出的才能,更因为他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让我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努力,追求卓越。

  案头的《观沧海》

  我的课本里夹着张《观沧海》的拓片,墨字被我摸得发毛 —— 每次读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总觉得能看见那个站在船头的人,衣摆被海风掀得猎猎响。

  第一次对曹操动心,是在图书馆翻《三国志》。书里说他讨伐董卓时,军粮快尽了,却还在帐里教士兵认字。有个小兵把 “鸿鹄” 写成 “鸿告”,他也不恼,握着小兵的手重写,炭笔在竹简上划得沙沙响:“认字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知道天下有多大。”

  后来听老师讲《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那句,他读得沉。我忽然想起书里写的,官渡之战前夜,他在军帐里煮酒,对岸就是袁绍的十万大军。他却给将士们念自己写的诗,念到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时,烛火映着他的脸,鬓角的白发竟也闪着光。

  有人说他 “奸”,可我记得他破了邺城后,把自己的粮仓打开赈济灾民。有老人跪下来谢他,他赶紧扶起来,袖口沾着的麦糠落在地上:“我也是农家子,知道饿肚子的滋味。”

  现在拓片还夹在课本里,风一吹就轻轻抖。原来他不只是戏台上报幕时的 “奸雄”,是那个站在海边写诗的人,是帐里教士兵认字的人,是把天下装在心里的人。这样的人,连墨字都带着热乎气,隔着千年,还能把少年的心胸烘得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