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的古训流传千年,仿佛成了管理的金科玉律。可细究历史与现实便会发现,真正高明的处事之道,恰是 “疑人要用,用人要疑”—— 既不因偏见错失人才,也不因轻信埋下隐患。
“疑人要用”,是打破刻板印象的智慧,能为发展注入更多可能。战国时的孟尝君,门下食客三千,其中不乏曾为盗贼、市井之徒的 “疑人”。旁人劝他驱逐这些 “品行不端” 之人,孟尝君却不以为然,依旧委以重任。后来,正是这些被众人质疑的门客,在他被困秦国时,学鸡叫骗开城门、用狐白裘疏通关系,助他顺利脱身。若孟尝君固守 “疑人不用”,只看重表面的品行标签,便会错失真正能解危济困的人才。生活中亦是如此,面对曾有过失、或出身平凡的 “疑人”,若能放下偏见,看到其隐藏的能力,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助力。
“用人要疑”,是正视人性的清醒,能为稳定筑牢防线。三国时期,诸葛亮重用马谡,派他镇守街亭这一战略要地。可诸葛亮深知马谡虽有才华却缺乏实战经验,于是反复叮嘱作战方案,并派王平作为副将监督。只可惜马谡刚愎自用,违背军令导致街亭失守。即便如此,“用人要疑” 的防范措施,也让王平能及时收拢残部,减少了蜀军的损失。反观现实中的企业管理,若对核心员工完全 “不疑”,既不设监督机制,也不做风险预案,一旦员工出现失误或私心,便可能让企业陷入绝境。“疑” 并非不信任,而是用制度约束人性的弱点,让信任更有底线。
“疑人要用” 与 “用人要疑”,从来不是相互矛盾的对立面,而是相辅相成的整体。“疑人要用” 体现的是包容与远见,让人才有机会施展;“用人要疑” 彰显的是审慎与责任,让发展有保障。就像园丁培育树木,既要有接纳弱苗的耐心,给它成长的空间;也要有修剪枝条的细心,防它长歪出错。唯有兼顾二者,才能在信任与防范之间找到平衡,让每一份力量都能安全、有效地发光发热。
摒弃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的绝对化思维,学会 “疑人要用,用人要疑”,方能在复杂的人际与事务中,既收获人才的助力,又规避潜在的风险,走出一条更稳健、更长远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