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炊烟里的故乡情
暮色初临时,站在村头的老槐树下望去,家家户户的屋顶上便升起了炊烟。那一缕缕或浓或淡的烟,如同被风揉碎的云朵,在青瓦白墙间缓缓舒展,编织出一幅独属于家乡的水墨画卷。
清晨的炊烟是温柔的唤醒曲。天刚蒙蒙亮,厨房里便传来 “噼啪” 的柴火声。奶奶往灶膛里添上一把干柴,火苗 “腾” 地窜起来,映红了她布满皱纹的脸庞。不一会儿,炊烟便从烟囱里钻出来,丝丝缕缕,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它带着玉米粥的清香,混着蒸红薯的甜腻,漫过篱笆墙,飘进沉睡的院落。我总是被这股熟悉的香气唤醒,揉着惺忪的睡眼,朝着炊烟升起的方向跑去,那里有热气腾腾的早饭,更有奶奶温暖的笑容。
正午的炊烟是热烈的交响曲。烈日当空,家家户户的厨房都忙碌起来。炊烟变得浓稠,像一条条舞动的银龙,在蓝天下翻腾。这时的炊烟里,飘着青椒炒腊肉的咸香,混着番茄炒蛋的酸甜,还有炖排骨的醇厚。劳作归来的人们循着炊烟的方向,大步流星地往家赶。一路上,遇到熟人便热情地打招呼:“今天烧了啥好菜?” 欢声笑语与炊烟交织在一起,让寂静的村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傍晚的炊烟最具诗意。夕阳的余晖给炊烟染上一层金黄,它慢悠悠地升向天空,与晚霞融为一体。此时的炊烟,带着柴火特有的焦香,混着晚风送来的青草味,让人忍不住驻足。我常常坐在门槛上,看着炊烟在暮色中渐渐消散,听着远处传来的归鸟啼鸣,心中满是宁静与惬意。炊烟里,有妈妈呼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有邻居们饭后闲聊的家常,还有老人们讲述的那些古老故事。
记得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在田野里玩耍,玩累了便躺在草地上,望着天空中的炊烟发呆。我们会比赛谁能最先找到自家的炊烟,然后顺着炊烟的方向,一路奔跑回家。那时候,炊烟是我们回家的路标,是温暖的港湾。
如今,离开家乡多年,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间,再也看不到那袅袅升起的炊烟。但每当闻到柴火的气息,我的思绪便会穿越时空,回到那个被炊烟笼罩的小村庄。家乡的炊烟,是妈妈灶台上的温度,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更是刻在心底的乡愁。无论走到哪里,那一缕缕炊烟,永远是我心中最温暖的牵挂。
《青烟写成的家书》
炊烟是村庄的呼吸。每当暮色漫过村口的苦楝树,各家的烟囱便开始吐纳,灰白的烟缕在空中交织成朦胧的纱帐。我总能在千百道烟迹中认出我家的那一缕——它从老灶台的铁皮烟囱钻出来,先打个旋儿,再斜斜地飘向西南,像奶奶总也梳不齐整的那绺鬓发。
春日的炊烟最是轻盈。新采的蕨菜在铁锅里翻炒,蒸腾的水汽裹着草木香,把烟也染成淡绿色。有次我追着这抹绿烟跑上山坡,回头望见自家屋顶浮在竹海上,恍若一艘正在生火起航的绿皮船。烟囱下的奶奶挥着锅铲,身影被夕阳镶上金边,成了这艘船的永恒舵手。
夏天的炊烟总带着几分焦躁。暴雨将至时,家家忙着熏腊肉保平安。松枝混着柏叶在灶膛里噼啪作响,浓烟被压得低低的,贴着瓦片游走,最后沉甸甸地坠入院角的梨树林。我们孩子在烟阵里捉迷藏,出来时浑身烟味,活像移动的小熏肉,却总能在晚饭时,被炊烟唤回家。
秋收后的炊烟透着富足。稻草烧出的烟穗子又粗又直,托着新米的香气直上云霄。谁家烟囱要是整日不歇,定是在熬地瓜糖——甜蜜的焦香能勾来半个村的孩子。爷爷说从前逃荒年代,人们望见炊烟就像看见亲娘,现在想来,那分明是生存的希望在高处招手。
如今老灶台拆了,煤气灶的蓝火苗吐不出会跳舞的烟缕。但每当我看见城市天际线的薄雾,鼻尖总会幻觉般萦绕着柴火香。去年冬至回去,发现村里装上了净化器,炊烟变得规规矩矩。只有张婶家偷藏的柴火灶,还在傍晚偷偷放飞几缕倔强的青烟,像写给往昔的情书,被晚风一字一句地读给群山听。
思念家乡的炊烟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每当听到邓丽君悠扬的歌声,我的思绪便如脱缰的野马,飞回那有着袅袅炊烟的家乡。
早晨,天色往往最为清淡,这时的炊烟是最梦幻的。在那清淡的天空下,伴着清凉的晨风,炊烟如婀娜的仙子,缓缓升起,又渐渐淡去。我仿佛能看见母亲系着围裙,在灶膛前忙碌的身影。灶膛里噼噼啪啪的火苗熊熊燃烧,映照着母亲温暖的脸庞。那炊烟,就像是母亲轻轻扬起的发丝,带着家的温柔与宁静,萦绕在我的心头。儿时的我,总会在这炊烟中,带着满满的期待,开始新一天的生活。
中午,阳光渐渐变得霸道起来,这时的炊烟是最随意的。若不仔细看,还真不容易发现。母亲下地回来,顾不上歇息,又一头钻进厨房。她将自家菜园中的各色蔬菜,精心烹煮为家人的一日三餐。炊烟,一头连着锅碗瓢盆和油盐酱醋,一头连着母亲劳碌的身影。小时候,细粮少、粗粮多,肚里缺少荤腥,吃得挺饱,但一会儿就饿了。这时,我们就盼望着自家屋顶上的炊烟早点升起。当看到那一缕缕炊烟,我们的胃和心情便一起欢畅起来。父亲烧火时,总会给我们带来惊喜。他会将洋芋埋进灶窿里,将玉米穿在竹棍上放灶口,将刚从地里刨来的花生放在火锹上……待这些东西烤熟,从炉灶中取出来趁热送到我们手中时,我们激动地赶紧接过来,鼓起小嘴使劲吹着,从左手倒到右手,又从右手倒到左手,等到稍微凉点,就迫不及待地吃起来。那带着烟火气的美味,至今仍在我的味蕾上绽放。
而到了黄昏,炊烟升起总会让人有很多感慨。暮霭四起时,乡间昏黄的灯光从不同的窗户里透出,的确是有一点韵味。这时的炊烟是最纯真的。劳作的人们逐烟而归,这是久远的习惯。炊烟释放着今天可以休息了的信号,但记忆里更多的还是灌满大街小巷的呼唤:“回家吃饭啦!”孩子们一个个玩得灰头土脸,蹦蹦跳跳,从小村的角角落落里钻出来。也有调皮的不肯回家,往往逃脱不了被扭着耳朵的命运。小孩子哭着,闹着,特别委屈,就是还没有玩够嘛!可当他们被拉着回到家中,看到满桌的饭菜,闻到那熟悉的炊烟味,所有的委屈都烟消云散了。
然而,时光流转,如今我已离开家乡,在繁华的都市中生活。城市里没有那熟悉的炊烟,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总会想起家乡的炊烟。那炊烟,犹如一根无形的线,一头系着我的心,一头系着家乡的土地。它承载着我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
我思念家乡的炊烟,思念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思念那些在炊烟中度过的温暖时光。我知道,无论我走到哪里,那缕炊烟都会永远飘荡在我的心中,成为我心中最珍贵的记忆。
让我在这喧嚣的城市中,默默地等待,等待着有一天,能够再次回到家乡,再次看到那袅袅升起的炊烟,再次感受那浓浓的家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