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偏见的作文素材
更新时间:2025/7/21 12:20:00   移动版

  褪色的标签

  美术课上的颜料打翻时,我几乎立刻指向角落里的转学生。他的帆布鞋沾着泥点,校服袖口磨出了毛边,此刻正慌慌张张地用衣角擦桌子 —— 就像我认定的那样,粗手笨脚的人总会惹麻烦。

  “不是我。” 他的声音细若蚊蚋,手指绞着衣角,指节泛白。周围已经响起窃窃私语,那些目光像细小的针,扎得人不舒服。我别过脸,瞥见他桌肚里露出半截素描本,封面上用铅笔涂得黑乎乎的,更笃定他是个不爱干净的家伙。

  直到放学整理画具,我才发现打翻颜料的是自己松动的颜料盒。夕阳斜斜地照进教室,我看见他还在座位上,正用美工刀小心翼翼地裁着画纸。他的素描本摊开着,里面画满了流浪猫,每一根胡须都用炭笔细细勾勒,眼神温柔得像盛满了星光。

  第二天我递去道歉的纸条,他回赠了一张猫咪速写。画纸边缘有些毛糙,却让我忽然明白,我们总爱给别人贴标签,却忘了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片未曾示人的星空。那些被偏见遮住的光芒,其实一直都在静静闪烁。

  偏见的牢笼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新转学来的林小雨。她总是独自坐在教室角落,宽大的校服罩着瘦小的身体,像一只不合群的灰雀。同学们私下议论纷纷:"听说她爸爸坐过牢""她家住在棚户区"......这些窃窃私语像无形的锁链,将她隔绝在我们的世界之外。

  直到那个雨天,我在操场边摔破了膝盖。其他同学匆匆跑过,只有林小雨蹲下来,用她洗得发白的手帕为我包扎。她手指灵活地打着结,突然说:"我爸爸是冤枉的。"雨滴顺着她的刘海滴落,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那一刻,我看见她校服袖口磨出的毛边,也看见了她眼睛里倔强的光。

  后来去她家送作业本,发现所谓的"棚户区"其实是铁路旁的老宿舍。她母亲是车站清洁工,墙上却贴满了林小雨的奖状。那个总被我们嘲笑的铁皮饼干盒里,整整齐齐码着她收集的落叶标本,每片叶子下面都用工整的字迹标注着学名。

  我们总以为自己看见的就是全部真相,却不知道偏见就像一面哈哈镜,把现实扭曲得面目全非。林小雨用她的方式告诉我:每个人都值得被平等对待,每颗心都可能藏着意想不到的光芒。现在的她依然坐在教室角落,但已经有同学开始主动找她讨论习题——包括曾经说得最大声的那个我。

  偏见的枷锁

  那是一个阴沉的下午,我作为转学生第一次走进教室。教室里突然安静得可怕,所有目光像探照灯一样打在我身上。前排的男生故意把椅子弄出刺耳的声响,后排的女生交头接耳,时不时投来异样的眼光。那一刻,我仿佛被关进了一个透明的玻璃罩,看得见外面,却融不进去。

  偏见就像一副无形的枷锁,往往在我们尚未察觉时就已悄然套上。记得开学第三天,班主任让我参加班级的数学竞赛小组。消息一出,小组里几个男生立刻窃窃私语:"外地来的能行吗?""会不会拖我们后腿?"这些话语像细小的针尖,一下下刺着我的自尊心。我低着头快速翻动习题册,指甲不自觉地掐进了掌心。

  偏见最可怕之处在于,它总爱披着"经验之谈"的外衣。数学竞赛前一周,小组长以"帮我补习"为名,把最基础的题目扔给我做,自己却和别人讨论难题。当我鼓起勇气指出他解题步骤中的错误时,他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没想到你还真有两下子。"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偏见就像一面哈哈镜,扭曲了真实的模样。

  打破偏见的枷锁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竞赛当天,我主动请缨负责最难的压轴题。当我在黑板上流畅地写出解题过程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小组长盯着我的草稿纸,脸上的表情从怀疑变成了惊讶。最终我们小组获得了第一名,领奖台上,他悄悄对我说:"对不起,我以前..."我摇摇头,看见阳光透过窗户在他脸上投下温暖的光斑。

  现在想来,那些曾经的偏见反而成了我成长的阶梯。就像被压在石头下的种子,往往能迸发出最顽强的生命力。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偏见的施加者或承受者。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用理解融化偏见的坚冰,用真诚搭建沟通的桥梁。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值得被平等对待,这或许就是消除偏见最朴素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