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艾草的清香钻进窗缝时,奶奶正坐在竹椅上缠彩线。五彩绳在她膝间绕成圈,红的像樱桃,绿的像粽叶,被晨露打湿的指尖捏着线头,在我手腕上系出个漂亮的结。
堂屋的大盆里泡着糯米,白胖胖的米粒吸足了水,泛着珍珠似的光。妈妈把蜜枣塞进粽叶卷成的漏斗里,糯米簌簌落进去,她的指甲缝里总嵌着翠绿的叶汁,拍在我脸上凉丝丝的。我学着包粽子,粽叶在手里不听话地散开,米粒滚得满地都是,引来大黄狗摇着尾巴来捡,尾巴扫过装豆沙的瓷碗,溅得我鼻尖都是甜馅。
正午的太阳晒得柏油路发烫时,河边传来鼓声。我举着刚煮好的粽子往码头跑,粽叶的清香混着汗水味,黏在晒红的脖子上。龙舟队的汉子们赤着胳膊,号子声震得水面发颤,船头的龙头张着嘴,嘴里叼着的红绸子被浪打得翻飞。穿花布衫的姑娘们往水里扔粽子,绿莹莹的粽叶打着旋沉下去,惊得小鱼在船桨间窜来窜去。
回家的路上,我脖子上挂着奶奶做的香囊,里头装着苍术和丁香,药香里混着淡淡的薄荷味。路过张大爷的杂货铺,他正往门框上插艾草,说能驱邪避灾。我踮起脚帮他递菖蒲,叶片边缘的锯齿划得手心发痒,倒比任何玩具都让人快活。
暮色漫过晾衣绳时,锅里的粽子终于熟了。解开棉线的瞬间,热气裹着米香扑出来,蜜枣的甜混着粽叶的清,在舌尖慢慢化开来。奶奶看着我粘满糯米的嘴角笑,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夕阳,像藏着一整个夏天的暖。原来端午节的滋味,从来不止于粽子的甜 —— 那些缠在腕间的彩线,那些飘在檐角的艾香,早把寻常日子,酿成了可以咀嚼的思念。
端午的味道
清晨,艾草的气息就从门缝里钻了进来。奶奶正在门口挂菖蒲,青翠的叶片上还滚动着晨露。她手里的五彩绳晃啊晃的,像一道小小的彩虹。"快来,"她朝我招手,"系上这个就不怕五毒了。"
厨房里蒸汽氤氲,妈妈和姑姑正在包粽子。浸了一夜的糯米莹白如玉,红枣在竹叶上排成小星星。我学着把两片粽叶卷成漏斗状,却总是漏米。姑姑笑着捏起我的"失败品":"这哪是粽子,分明是小口袋!"蒸笼里的粽子渐渐飘出清香,那味道混着门外的艾草香,成了我记忆里端午特有的气息。
爸爸在院子里支起大锅煮鸡蛋。他神秘地往水里撒了把茶叶和香料,说是祖传的配方。鸡蛋在褐色的水中翻滚,慢慢染上虎皮纹路。我迫不及待捞出一个,烫得在两手间倒腾,蛋壳上的纹路竟真像小老虎的花纹。
午后,江边的龙舟赛开始了。鼓点如雷,桡片翻飞,岸边的加油声此起彼伏。卖香囊的老婆婆摊前围满了人,她绣的"五毒"活灵活现,却一点也不吓人。我挑了个小葫芦香囊,里头装的艾叶散发出淡淡的药香。
回家路上,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爸爸背着熟睡的小妹,她手里还攥着没吃完的虎皮蛋。我的五彩绳在晚风中轻轻飘动,腕间残留着雄黄酒的温热。忽然明白,端午从来不只是纪念某个遥远的诗人,而是这些鲜活的、带着温度的小确幸,一年年在我们生命里长出新的年轮。
端午节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一大早,我就被奶奶的童谣声唤醒。推开窗户,小区里已经飘来阵阵粽叶的清香,原来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我蹦蹦跳跳地跑到厨房,看见奶奶正在包粽子。碧绿的粽叶在她手里翻飞,像一只只绿色的蝴蝶。糯米、红枣、花生在粽叶里安安静静地躺着,奶奶用细绳捆扎时,手指灵活得像在跳舞。"奶奶,我也想学包粽子!"我迫不及待地喊道。奶奶笑着把粽叶递给我,可粽叶在我手里却变得调皮起来,不是漏米就是捆不紧,惹得奶奶直笑:"我们家的小馋猫,包粽子可比吃粽子难多啦!"
中午,妈妈端来一盘香喷喷的粽子。剥开粽叶,白嫩的糯米裹着红彤彤的红枣,像害羞的小姑娘露出笑脸。咬上一口,糯米的香甜在嘴里化开,红枣的汁水在舌尖跳跃,比超市买的不知好吃多少倍。爸爸告诉我,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个习俗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呢。
下午,小区里举办了热闹的端午活动。最精彩的是赛龙舟表演,虽然只是模型龙舟在水池里游动,但划船的叔叔们喊着整齐的号子,龙舟在水面上飞速前进,溅起朵朵水花,引得我们这些小观众欢呼雀跃。妈妈还给我系上了五彩绳,说可以驱邪避灾。彩绳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一道彩虹绕在手腕上。
晚上,奶奶煮了艾草水给我洗澡。清凉的艾草香弥漫在浴室里,洗完澡后浑身舒爽。躺在床上,我闻着房间里淡淡的粽香,听着窗外此起彼伏的蛙鸣,心里暖暖的。这个端午节,我不仅吃到了美味的粽子,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原来,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藏着那么多动人的故事和美好的祝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