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扫墓
石阶上的青苔还沾着晨露,奶奶的竹篮里装着新采的艾草。父亲握着镰刀在前开路,刀刃划过灌木丛的 “沙沙” 声,惊飞了枝头的麻雀,却惊不散山间的薄雾。
太爷爷的墓碑藏在松柏深处。碑上的字迹被风雨磨得有些模糊,照片里的老人穿着中山装,眼神温和得像眼前的溪水。奶奶蹲下来擦拭碑座,指尖抚过嵌在石缝里的柏叶:“你太爷爷最爱听松涛声。” 风刚好穿过松针,送来阵阵呜咽,像谁在低声诉说。
母亲把青团摆在供桌中央,油绿的团子上沾着糯米粉,像裹着层春雪。父亲点燃三炷香,烟雾在晨光里轻轻摇晃,飘向远处的茶园。我学着大人的样子鞠躬,膝盖碰到石阶的刹那,听见土里传来细微的 “噗” 声 —— 是去年埋下的花籽,正顶着冻土往外钻。
下山时路过烈士纪念碑,一群小学生正系红领巾。带队老师的声音混着风声:“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春天。” 有个扎羊角辫的女孩,把自己做的纸花放在碑前,花瓣上的水彩被露水晕开,染红了一小片青苔,像滴落在时光里的血。
山脚的溪涧涨了水,父亲说这是 “思亲泪”。我看见奶奶把太爷爷生前爱喝的茶倒进溪里,茶汤在水面漾开淡淡的褐,顺着水流奔向远方。她突然指着岸边的蒲公英:“你看,种子要去新的地方扎根了。”
回家的路上,艾草的清香从竹篮里漫出来。奶奶说,扫墓不是为了悲伤,是要记得那些爱过我们的人,就像松柏记得年轮,溪水记得源头。我摸着口袋里的柏籽,那是从太爷爷墓前捡的,坚硬的壳里藏着春天的密码,只等一阵风,就能长出新的希望。
青团里的思念
清明时节的雨总下得恰如其分,细如牛毛,将山间的石板路润成墨色。我捧着青团跟在父亲身后,艾草的清香从竹叶缝隙里钻出来,与纸灰的气息在空气中交织。
爷爷的墓碑前,父亲先用毛巾擦去大理石碑上的水珠,动作轻柔得像在给婴儿洗脸。他摆出三只青瓷小酒杯,斟酒时琥珀色的液体在杯口凝成凸起的弧面。"爸,今年用的是您存的绍兴黄。"父亲的自言自语被山风吹散,惊起不远处柏树上的一只灰雀。
我学着大人的样子点燃纸钱。火苗窜起的瞬间,热浪中浮现出爷爷生前的画面:他坐在藤椅上教我包青团,布满老年斑的手将艾草汁揉进糯米粉,翠绿的面团在他掌心变成胖乎乎的元宝。"要捏紧褶子,"他当时说,"不然思念会漏出来。"
下山时雨停了。父亲突然蹲在路边,从怀里掏出块青团放在野草丛中。"给山里的其他老人家也尝尝。"他耳根发红,像是解释又像是掩饰。我回头望去,墓碑群在雾气中若隐若现,而爷爷墓前那杯黄酒,正接住一滴坠落的雨珠,荡开细小的涟漪。
清明扫墓记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我和爸爸妈妈一大早就出发去给爷爷扫墓。
山路两旁的杜鹃花开得正艳,粉红的花瓣上挂着晶莹的雨珠,在晨光中显得格外鲜艳。爸爸撑着伞,妈妈提着竹篮,里面装着香烛、纸钱和爷爷最爱吃的桂花糕。我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青石板路上长满了青苔,踩上去滑溜溜的。
爷爷的墓在半山腰的一棵老松树下。墓碑已经有些斑驳,爸爸用湿毛巾仔细擦拭着,"爷爷,我们来看您了。"他的声音有些哽咽。我学着大人的样子,把三炷香插在香炉里,青烟袅袅升起,在细雨中缓缓飘散。
妈妈摆好桂花糕,轻轻拂去墓碑上的落叶。我蹲下来,发现墓碑旁边长着一株嫩绿的小草,正倔强地从石缝里钻出来。爸爸说:"这是爷爷在看着我们呢。"我突然觉得鼻子有点酸,想起爷爷生前最爱给我讲的故事,还有他那双布满老茧却温暖的大手。
临走时,雨停了。阳光穿过云层,照在墓碑上。我看见一道彩虹挂在天边,像一座七彩的桥。爸爸说,那是爷爷在天上对我们微笑。我对着彩虹挥挥手:"爷爷,明年清明我们再来看您!"
回家的路上,我的手里紧紧攥着一片从爷爷墓前带回来的松针。妈妈说,这是爷爷留给我的礼物。我闻了闻,松针上还带着雨后的清香,就像爷爷身上那股熟悉的味道。这个清明,我不仅学会了扫墓的礼仪,更懂得了思念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