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印象最深的人作文(精选4篇)
更新时间:2025/8/3 10:50:00   移动版

  给我印象最深的人

  校门口修鞋的老周,是我十年学生时代最特别的记忆坐标。

  他的修鞋摊像从旧时光里剪下来的一块补丁——铁皮工具箱掉漆露出的锈色,与一旁崭新的共享单车形成刺眼的时代对比。我总在体育课后找他补球鞋,他接鞋时总要先掏出一块蓝格子手帕铺在膝头,仿佛那不是开胶的运动鞋,而是需要郑重对待的艺术品。

  老周有套独特的"诊断法"。他会把眼镜推到额头上,食指沿着鞋底沟槽慢慢摸索,突然在某处停下:"这里,脚掌发力点磨薄了,小伙子打球爱急停啊。"有次我故意拿来完好的鞋子,他捏了捏鞋帮竟说:"后跟海绵右边比左边矮两毫米,你走路有点歪。"后来体检才发现,我的左腿确实比右腿短0.3厘米。

  最难忘的是高考前那个雨天。我狂奔到他的伞棚下躲雨,他正给高跟鞋换跟,突然递来一只铁皮盒:"帮爷爷穿个线。"盒里装着按色系排列的丝线,像彩虹的标本。我笨拙地尝试时,他轻声说:"穿线要逆着光,人生要顺着走。"这句话伴着雨打铁皮棚的声响,莫名烙在我心里。

  去年回去发现鞋摊变成了奶茶店。店员说老周去世前把工具箱捐给了民工子弟学校。我握着温热的奶茶,突然想起他补过的鞋底——那些细密的针脚,多像他悄悄缝进我们成长路上的祝福。

  修钢笔的老人

  巷口的老槐树下,总摆着张掉漆的木桌。桌腿用铁丝绑着,却稳稳地支着块磨得发亮的钢板,修钢笔的陈爷爷就坐在小马扎上,镜片后的眼睛眯成两条缝,正用镊子夹着细小的笔尖。

  第一次找他修钢笔,是因为我把爸爸送的英雄牌钢笔摔弯了笔尖。他接过笔时,粗糙的拇指轻轻摩挲着笔身,像在给受伤的小鸟顺毛。“这笔有年头了,” 他从铁皮盒里翻出矬子,“笔尖得重新塑形,不然写出来的字会歪歪扭扭。” 我蹲在旁边看他操作,台灯的光晕落在他花白的头发上,镊子夹着笔尖在钢板上轻轻敲打,发出叮叮当当的脆响,像在演奏什么秘密乐曲。

  老人修笔时总爱说些老话。“钢笔和人一样,” 他用放大镜检查笔尖,“得用心待它,它才会好好干活。” 有次我看见他给个小学生修笔,那支塑料钢笔早就裂了缝,他却仔仔细细缠上透明胶带,还在笔帽里垫了块海绵:“这样握笔时就不硌手了。” 收工时只收了五毛钱,说小孩子的零花钱来得不容易。

  最让我难忘的是去年冬天。我抱着攒了半年的零花钱,想请他修爷爷留下的旧钢笔。推开门才发现,老人正对着张黑白照片发呆,照片上的年轻人穿着中山装,胸前别着支亮闪闪的钢笔。“这是我儿子,” 他抹了把眼睛,“以前也是教写字的,可惜走得早。” 那天他没收我的钱,还在钢笔杆上刻了个小小的 “韧” 字,“写字和做人一样,得有股韧劲。”

  现在每次用那支钢笔,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总让我想起老槐树下的木桌。陈爷爷的手像有魔法,不仅修好了钢笔,更把对物件的珍惜、对人的宽厚,悄悄刻进了那些被他抚摸过的笔尖里,成了我心里最亮的光。

  给我印象最深的人

  如果要给“印象”画一幅肖像,我会用铅笔先勾勒出一张瘦削的脸,再在眉眼间点上一粒极小的黑痣——那是初中班主任林老师。三年过去,许多面孔早已模糊,唯独这颗痣像北斗一样,在我记忆的夜空里始终闪亮。

  林老师教语文,却更像一位导演。开学第一课,他没有讲课文,而是让我们闭上眼睛,听他朗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油蛉在这里低唱”时,教室里真仿佛飞进了几只蟋蟀;读到“何首乌和木莲”时,又飘来淡淡草药香。我偷偷睁眼,看见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他瘦削的侧脸上切出一道金色的线,像舞台追光。那一刻,我第一次明白:文字是有气味的。

  他批作文从不打分,只在文末画符号:画一颗星是“有灵光”,画一滴墨是“此处需泪”。我写过一篇关于父亲的作文,通篇只得了半颗星和一滴墨。放学后,他把我叫到办公室,递给我一块已经剥开的橘子,说:“再写一遍,把泪写成星。”我含着橘子重新提笔,写到父亲夜班归来时轻手轻脚替我掖被角,忽然鼻子一酸。第二稿交上去,他在文末画了一颗很大的星,旁边添了四个字:这就是泪。

  初二那年,我因竞赛失利躲在楼梯间哭。林老师找到我,没有劝,只是把一枚磨得发亮的硬币塞进我手心:“反面是失败,正面是下一次。”硬币在掌心沉甸甸的,像压住了所有慌乱。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他参加师范面试时用的“幸运币”,二十年来一直随身带着。它如今躺在我笔盒的最底层,每当考试前夜,我都会摸一摸那凹凸的纹路,仿佛摸到一条可以跨越深渊的绳。

  毕业典礼上,林老师最后一个发言。他什么也没说,只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墨”字,然后转身离去。我们起初不解,直到班长哽咽着解释:墨由“黑土”组成,愿我们做黑土里的种子,向下扎根,向上开花。那天,全班哭成一片,泪水在黑板上留下蜿蜒的溪痕,像一幅未干的草书。

  如今我已升入高中,每当提笔,仍会想起那间充满草药香的教室,想起林老师眉间的小痣。它像一粒种子,在我心里长出一片会发光的森林。原来,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束光——它告诉我:文字可以救命,硬币可以渡河,而眼泪,终会变成星。

  给我印象最深的人

  在我的记忆长河中,有一个人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始终闪耀着温暖的光芒。她就是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李老师,一位用爱心和智慧点亮我成长之路的引路人。

  李老师有着一头齐肩的短发,总是梳得整整齐齐。她最喜欢穿淡蓝色的衬衫,袖口永远别着一枚小小的蝴蝶胸针。最让我难忘的是她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当我们回答问题正确时,那双眼睛就会弯成月牙;当我们犯错时,那双眼睛又会流露出温柔的责备。

  记得三年级时,我因为家庭变故变得沉默寡言。上课时总是低着头,生怕被老师点名。有一天语文课上,李老师突然叫到了我的名字:"小雨,你来朗读这段课文。"我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支支吾吾地站起来,声音小得像蚊子哼哼。教室里响起窸窸窣窣的笑声,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时,李老师轻轻走到我身边,弯下腰来,用只有我能听到的声音说:"别紧张,老师相信你可以的。"她温暖的手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我抬起头,看见她鼓励的眼神,突然有了勇气。当我完整地读完那段课文时,李老师带头为我鼓掌,那掌声像一束阳光,照进了我阴霾的心里。

  李老师不仅在学习上关心我们,在生活中也像妈妈一样照顾我们。有一次我发烧请假,她特意放学后骑自行车来我家,给我补课。那天下着小雨,她推着自行车走在泥泞的小路上,裤脚都溅上了泥点。当我看到她浑身湿漉漉却依然笑容满面地出现在我家门口时,我的眼眶一下子湿润了。

  如今我已经上初中了,但李老师那温暖的笑容、鼓励的眼神,还有她常说的"要相信自己"这句话,始终激励着我。她不仅教会我知识,更教会我如何勇敢面对困难。在我心里,李老师就是那个给我印象最深的人,是我成长路上永远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