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信的作文记叙文
更新时间:2025/8/6 20:58:00   移动版

  那一次,我战胜了胆怯

  "下面请第三位同学上台演讲。"班主任李老师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手心沁出了汗珠,偷偷瞄了一眼演讲稿,上面的字迹仿佛都在跳舞。

  那是学校举办的"我的梦想"主题演讲比赛。作为班级推选的代表,我本该自信满满地站在讲台上,可是当真正轮到我时,我的双腿却像灌了铅一样沉重。看着前面两位同学在台上侃侃而谈,我的喉咙发紧,手里的演讲稿被我捏出了褶皱。

  "小雨,该你了。"李老师轻声提醒道。我缓缓起身,感觉全班同学的目光都聚焦在我身上。走上讲台的几步路,仿佛走了一个世纪那么长。站在讲台边,我看见台下五十多双眼睛齐刷刷地望着我,大脑突然一片空白。

  就在这时,我看见了第一排的李老师。她微笑着对我点点头,眼神里充满了鼓励。我的目光又扫过同学们,发现小美正冲我竖起大拇指,小明也做了个加油的手势。不知怎的,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我深吸一口气,慢慢打开了演讲稿。"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我的声音有些发抖,但渐渐地,我找回了练习时的感觉。讲到"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老师"时,我看见李老师赞许地点头;说到"要用知识点亮更多孩子的未来"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当我结束演讲走下讲台时,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李老师对我说:"小雨,你今天表现得很棒!"我这才发现,原来战胜胆怯的感觉这么美好。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往往产生于一次勇敢的尝试。当我们迈出第一步时,就会发现,原来自己比想象中更强大。

  讲台下的掌声

  我的作文本总藏在书包最底层,纸页边缘卷成波浪,像被潮水反复拍打的沙滩。语文老师把 “班级故事分享会” 的报名表放在我桌上时,阳光在纸面投下块菱形的光斑,晃得我眼睛发花。

  “试试吧,你的文字像带着露水的草。” 她的红钢笔在我的《雨中的梧桐》旁画了圈,墨迹洇开,像片小小的湖泊。我捏着报名表的角,指尖沁出的汗把纸页濡湿了一小块 —— 上次在课堂上朗读课文,我的声音抖得像秋风里的叶子,后排男生的窃笑声至今还卡在喉咙里。

  分享会前的每个夜晚,我都躲在阳台练习。月光把我的影子钉在墙上,读错一个字,影子就跟着抽搐一下。妈妈端来热牛奶时,总能撞见我对着晾衣绳上的衬衫鞠躬,那些随风摇晃的衣角,像无数双盯着我的眼睛。“对着镜子笑一笑,” 她把牛奶杯塞进我手里,“你读得比收音机里的播音员还好听。”

  分享会那天,我攥着作文稿的手心全是汗。讲台下的同学坐得笔直,前排的小雨冲我比了个加油的手势,她的发绳上系着颗星星,亮得晃眼。当我念到 “梧桐树的叶子在雨里鼓掌” 时,突然听见台下传来细碎的笑声 —— 不是嘲笑,是带着暖意的共鸣。我的声音渐渐稳了,那些在稿纸上跳跃的文字,仿佛顺着声波长出了翅膀。

  结尾的掌声比想象中响亮。有同学举手说:“我也见过下雨的梧桐树。” 还有人问我能不能把稿子借给她抄下来。我鞠躬时,看见自己的影子在讲台上站得笔直,像株终于把腰杆挺起来的向日葵。

  现在我的作文本摆在书桌最上层,封面贴着小雨送的星星贴纸。每次翻开它,都能听见那天的掌声在纸页间回响。原来自信不是天生的铠甲,是当你鼓起勇气迈出第一步时,身后突然亮起的光,是那些藏在笑声里的鼓励,让你终于敢相信:自己也能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

  破茧的数学课

  高二那年的数学课,教室后排总坐着个"隐形人"——我。直到那天,周老师让全班解一道立体几何题,我缩在座位上,草稿纸上的辅助线像团乱麻。

  "林小雨,上来试试。"突然被点名时,我手里的自动铅笔"啪"地断了芯。讲台上,粉笔灰在阳光里漂浮,我僵硬的右手画出的第一条线歪得像醉汉。台下传来窸窣的笑声,我耳根烧得发烫。

  "有意思的思路。"周老师突然指着那条歪线,"大家看,这条斜线恰好把四面体分成等体积的两部分。"她接过粉笔,在我的歪线旁画了条平行的直线,两条线忽然变成了铁轨,载着我的解法奔向正确答案。

  那天下课后,我的课桌上多了张纸条:"错误的辅助线也是路标——周"。现在这张纸条夹在我的数学笔记里,每当遇到难题,那些歪扭的笔迹就会浮现。就像上周奥数选拔赛,我大胆用了非标解法,评委说我的解题过程"像在跳独创的几何芭蕾"。

  原来真正的自信不是永不画歪线,而是相信每一笔都有价值。那个下午,周老师用半截粉笔,在我心里搭了座桥,从此迷路的辅助线,都成了通往新大陆的航线。

  《掌声为我响起》

  初一那年,学校举行“校园歌手大赛”。音乐课上,老师一句“谁敢代表班级出战?”把教室问得鸦雀无声。我缩在最后一排,手指无意识地掐着桌沿——平时连上课发言都哆嗦,更别说上台唱歌了。

  放学路上,好友林然把报名表塞进我手里:“你的声音很好听,试试!”我摇头,喉咙像被棉花堵住。回到家,妈妈正在厨房做饭,油烟机轰隆隆地响。我站在门口,小声说:“我想报名……可我怕唱不好。”妈妈关掉火,擦擦手,递给我一只耳机:“先唱给最熟悉的人听。”

  耳机里是我最爱的《夜空中最亮的星》。我深吸一口气,跟着旋律轻轻哼唱。妈妈没有鼓掌,只是微笑着点点头。那一刻,心里像有一粒种子悄悄破壳。

  接下来的一周,我成了“地下练歌房”的常客。每天写完作业,就把自己关进房间,对着镜子唱,用手机录音回放找走音的地方。林然也每天留下来陪我练和声。一次排练结束,他忽然把教室灯全部关掉,打开手机手电筒照向我:“就当下面的观众都是星星。”白色的光晕里,我第一次觉得,舞台好像没那么可怕。

  比赛那天,后台嘈杂得像一锅沸水。我攥着话筒,手心全是汗。主持人报幕:“下面有请七(3)班——许星澜!”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聚光灯刷地打下来,刺得我睁不开眼。前奏响起时,我听见自己心跳“咚咚咚”,声音几乎要盖过伴奏。我闭上眼睛,想起妈妈的耳机、林然的电筒、那些深夜里的练习,心里忽然生出一股力量。

  第一句歌词出口,嗓音还有些颤,第二句便稳了下来。我慢慢睁开眼,看见台下的同学们挥着手里的荧光棒,像一片温柔的星海。副歌部分,我干脆把话筒伸向观众,让大家一起唱。那一刻,我不再是孤零零地站在台上,而是和整片星海一起呼吸。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掌声像潮水涌来,我站在灯光里,鼻尖冒汗,却笑得比任何时候都灿烂。

  回到后台,林然冲过来给我一个熊抱:“你做到了!”我咧嘴笑,眼泪却差点掉下来。原来,自信不是天生的,而是一次次偷偷练习、一次次自我怀疑后,仍咬牙迈出那一步。就像歌里唱的:“是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听清,那仰望的人,心底的孤独和叹息。”而我,终于听见了掌声,也听见了自己心底的声音——我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