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作文
晚自习结束的铃声刚响,我就抓起书包往外冲。教学楼的走廊里还飘着粉笔灰的气息,可我的鼻尖已经闻到了校门口那股熟悉的甜香——是糖炒栗子的味道。
"又买栗子了?"我小跑着扑向校门口那个穿蓝布衫的身影。妈妈正踮着脚张望,见我来了,立刻从棉袄口袋里掏出一个毛线织的小暖手炉塞进我手里:"教室冷吧?我早上五点就起来剥栗子,你爸非说现炒的香......"
路灯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妈妈的手冻得通红,指节上还沾着栗子壳的碎末。她从帆布包里掏出一个铁饭盒,掀开盖子时,白汽"呼"地冒出来:"给你熬了南瓜粥,保温桶里还有......"
我捧着热乎乎的饭盒,看妈妈鬓角的白发在灯光下闪着细亮的光。忽然想起上周她发烧还坚持给我送衣服,想起每次考试前她悄悄放在书桌上的手写便签,想起那些被我忽略的、藏在日常里的温暖碎片。
风掠过树梢,发出沙沙的响声。我挽住妈妈的胳膊,把冻僵的手贴在她后腰上。原来最珍贵的亲情,从来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寒夜里永远亮着的那盏灯,是无论走多远都能回头看见的身影。
暖汤里的亲情
母亲总说我是个 “冒失鬼”,可她的手却总在我冒失后,递来一碗温热的汤。
上周降温那天,我没听她的话,只穿了件薄卫衣就往学校跑。傍晚放学时,寒风卷着雨丝往骨头缝里钻,我缩着脖子往家走,远远看见单元楼门口立着个熟悉的身影。母亲裹着我的厚外套,手里捧着个保温杯,见我跑来赶紧掀开杯盖:“刚熬的姜枣汤,趁热喝。”
汤里的红枣浮在琥珀色的汤里,姜片的辛辣被红糖中和得刚好。我捧着杯子暖手,她伸手捏了捏我冻得发红的耳朵:“早上让你穿厚的,偏不听。” 语气里带着嗔怪,指尖却轻轻把我耳边的碎发别到耳后。
这样的暖汤在我家很常见。考试失利时是银耳雪梨汤,说 “甜的能压下苦”;熬夜写作业时是核桃瘦肉汤,说 “补脑子”。她总把关怀熬进汤里,不用太多言语,暖流却能从喉咙一直淌到心里。
如今保温杯里的汤还温着,母亲正弯腰给我洗早上换下的球鞋。窗外的雨还在下,可屋里的暖,足够把整个冬天都焐热。
背影里的粥
清晨五点,厨房的灯又亮了。
我悄悄推开条门缝。父亲系着母亲的旧围裙,正笨拙地淘着米。他宽厚的背微驼着,在氤氲蒸汽里显得格外柔软。米香渐渐弥漫,他舀起一勺,轻轻吹凉,小心尝了尝,这才关火。
这样的场景,从我住校后每周都在重复。
记忆中,父亲的手是用来握方向盘和修理工具的。如今却为我学熬粥,只因我随口说过学校的粥总不对胃口。他不懂什么火候技巧,只是固执地守着那锅白粥,像守护着某种使命。
粥端上桌时,他总是匆匆出门:“趁热吃,我上班了。”留下一个背影,和一锅恰到好处的温暖。
直到那天我提前醒来,听见他在厨房喃喃自语:“丫头说喜欢稠一点的,这次应该对了。”透过晨光,我看见他鬓角的白霜,忽然明白——这世上最深的爱,原来藏在一个不肯回头的背影里,和一锅简单却滚烫的粥里。
每一粒米都沉默,却诉说着一切。
亲情,温暖的力量
在岁月的长河中,亲情宛如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给予我们温暖与力量。
小时候,我总是觉得父母的唠叨很烦人。每天早晨,妈妈总是不厌其烦地叮嘱我:“把衣服穿好,别着凉了。”“早餐一定要吃,对身体好。”而我总是不耐烦地敷衍几句,就匆匆出门。直到有一天,我感冒了,高烧不退,整个人昏昏沉沉的。妈妈整夜守在我身边,不停地给我换湿毛巾,喂我喝水。那一刻,我看到了妈妈眼中的担忧与心疼,那些曾经让我觉得烦人的唠叨,原来都是爱的表达。
亲情,是爷爷奶奶脸上慈祥的笑容。每到周末,我都会去爷爷奶奶家。一进门,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奶奶总是会做我最爱吃的红烧肉,爷爷则会陪着我下棋。虽然我总是输,但爷爷从不生气,还会耐心地教我一些棋局的策略。那些温馨的时光,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点缀在我的记忆里。
亲情,是哥哥姐姐的呵护。哥哥比我大几岁,总是像保护小鸡一样保护着我。小时候,我被别的小朋友欺负,哥哥总是第一时间冲过来,帮我解围。姐姐则会耐心地给我讲各种有趣的故事,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亲情,是一种无形的纽带,将我们紧紧相连。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修饰,也不需要惊天动地的举动来证明。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那些看似平凡却又温暖的瞬间里。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亲情都会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给予我们无尽的勇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