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家屋后的半亩棉田,是我童年最鲜活的记忆。从春末播种到深秋采摘,那片绿油油的棉田随着季节变换模样,而凝结在棉花里的辛劳与爱意,更是温暖了我整个成长岁月。
每年清明过后,奶奶就会扛着锄头去翻整棉田。她佝偻着身子,把板结的土地耙得松软,再每隔一尺挖一个小坑,撒下饱满的棉籽,盖上薄薄一层土。“棉花这东西金贵,得用心伺候。” 奶奶一边擦汗一边说。过不了多久,嫩绿的棉苗就破土而出,星星点点地铺满田地。奶奶每天都会去田埂上转悠,拔草、浇水、除虫,像照顾孩子一样精心。暑假里,棉株长得比我还高,枝桠上缀满了淡紫色的花朵,微风一吹,田野里飘着淡淡的清香。我总爱蹲在田埂上,看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奶奶则在棉田里忙碌,阳光把她的身影拉得很长。
最让人期待的是深秋的采摘季。棉桃裂开了嘴,露出雪白蓬松的棉絮,像一朵朵盛开在枝头的白云。奶奶戴着蓝布头巾,背着竹筐走进棉田,熟练地把棉絮从棉桃里摘出来,塞进筐里。我也学着她的样子伸手去摘,却被棉桃壳上的硬刺扎得生疼。奶奶笑着把我的小手拉到她面前,用粗糙的手掌轻轻摩挲我的指尖:“慢慢来,顺着棉絮的纹路摘就不扎手了。” 在她的指导下,我终于摘到了第一朵棉花,捧在手里软软的、暖暖的,像握着一团小云朵。傍晚时分,祖孙俩背着满满一筐棉花回家,夕阳把我们的影子和棉花的白映照在一起,格外温馨。
摘下的棉花要先摊在院子里晒干,然后用弹花机弹得蓬松柔软,才能用来做棉被、棉袄。每年冬天来临前,奶奶都会用新弹的棉花给我做棉袄。她坐在缝纫机前,踩着踏板 “咔嗒咔嗒” 地缝着,棉絮落在她的头发上、肩膀上,像落了一层雪。穿上奶奶做的棉袄,浑身都暖烘烘的,连寒风都变得温柔起来。奶奶总说:“自己种的棉花做的衣服,才最暖和、最实在。”
后来我到城里上学,奶奶依然坚持种棉花,每年都会寄来一床新棉絮。去年寒假回到家,我发现奶奶的棉田比以前小了些,她的背也更驼了,可摘起棉花来依旧熟练。看着院子里晾晒的雪白棉絮,我忽然明白,棉花不仅是御寒的衣物,更是奶奶对我最深沉的爱。它藏在田埂的辛劳里,藏在缝纫的针脚里,藏在每一个寒冷的冬日里,用最朴素的温暖,陪伴着我一路成长。
如今,每当看到商场里的棉衣棉被,我总会想起奶奶家的棉田。那片绿油油的田地,那雪白的棉絮,还有奶奶忙碌的身影,早已刻进我的心里,成为最温暖的记忆。因为我知道,那洁白的棉花里,装着的是劳动的甘甜,是亲情的温度,更是岁月里最朴实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