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我的饭盒总会“变”出不一样的时令美食。春天是翠绿的荠菜饺子,夏天是冰镇的绿豆汤,秋天是金黄的桂花糕,冬天是滚烫的排骨藕汤。六年了,我早已习惯这份理所当然的馈赠,却从未想过,这份精准的“季节预报”从何而来。
直到那个初冬的周六,清晨五点半,我被冷醒后再也睡不着。经过厨房时,我瞥见一个熟悉的背影正在忙碌——是奶奶。她坐在小凳子上,面前是一盆刚从市场买回来的新鲜荠菜。寒冷的空气让她的手指通红,她却专注地挑拣着每一片叶子,仿佛在完成一件神圣的作品。
我愣在门口,看着墙上的日历——立冬刚过三天。记忆突然被点亮:是啊,每年都是这样,节气刚变,饭盒里的内容就会神奇地更替。清明前的艾草粿、夏至那天的凉面、霜降时节的柿子饼……奶奶的饭盒,简直是一部活的农历。
“奶奶,您怎么知道今天要吃荠菜饺子?”我终于忍不住问道。
奶奶抬起头,笑容在晨光中绽开:“傻孩子,昨天听天气预报说今天降温,荠菜这时候最嫩。你妈妈说你最近考试累,得吃点好的。”
她继续低头忙碌,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灵活地包着饺子。我突然想起,奶奶床头那本翻得起毛的台历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惊蛰要润肺、小暑宜清热、大雪需进补……原来,那不是普通的台历,而是她为我编写的“爱的食谱”。
六年,两千多个清晨,奶奶就这样根据二十四节气的更迭,精心安排着我的饮食。她不懂什么营养学,却把老祖宗的智慧融进每一餐;她不会说动人的话语,却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着最深沉的爱。
那天早上,当我吃着热乎乎的荠菜饺子时,感觉格外香甜。因为我终于尝出来了——饭盒里装的不仅是时令美食,更是奶奶用整整六年的时光,为我收藏的四季。
爱,原来就藏在奶奶的饭盒里,随着季节轮转,永不重样,也从未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