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爷爷书房的木门,墨香便如约而至,缠绕在泛黄的宣纸与冰凉的砚台之间。三年来,每个周末的清晨,我都会与书法赴一场专属的约会。这场约会没有喧嚣的热闹,没有华丽的仪式,却在一笔一画的勾勒中,藏着成长的秘密,也藏着心灵与传统文化的温柔共鸣。
春日的初见:与毛笔的笨拙约会
那是一个微雨的春日清晨,爷爷说要给我介绍一位 “老朋友”—— 书法。案头早已备好笔墨纸砚,爷爷握着我的手,将毛笔轻轻蘸满墨汁:“今天,你和书法的第一次约会,就从写好‘一’字开始。” 我满心期待地跟着落笔,可看似简单的一横,在我手里却成了歪歪扭扭的 “小蛇”,墨汁还顺着笔尖晕染开来,在宣纸上留下一大块污渍。“怎么这么难!” 我气鼓鼓地把毛笔往砚台上一放,不想再继续这场 “糟糕的约会”。爷爷却笑着递来一张新的宣纸:“约会哪能一次就顺心?和书法交朋友,得有耐心。” 他重新握住我的手,教我感受手腕的提按:“起笔要轻,行笔要稳,收笔要顿,就像春天的小草,慢慢从土里钻出来。” 我跟着爷爷的指引反复练习,直到宣纸上终于出现了一道工整的 “一” 字。窗外的雨停了,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宣纸上,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场与书法的初见约会,虽笨拙却格外珍贵。
盛夏的坚守:与字帖的每日之约
进入盛夏,我和书法的约会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每个周末清晨,不用爷爷催促,我都会主动铺开宣纸,与字帖来一场 “深度对话”。起初,我临摹颜真卿的《颜勤礼碑》,他的字浑厚有力,可我写出来的却轻飘飘的,毫无筋骨。爷爷告诉我:“临摹不是照搬笔画,而是要读懂字的‘脾气’,就像和朋友约会要懂他的心思。” 于是,我每天对着字帖仔细观察:“横” 画像桥梁一样平稳,“竖” 画像青松一样挺拔,“撇” 画像柳叶一样舒展。我把字帖里的字描在透明纸上,反复比对自己的笔画,哪里力道不够,哪里结构歪斜,都一一做好标记。盛夏的书房格外闷热,汗水顺着额头滴在宣纸上,晕开小小的墨点,我却浑然不觉。有一次,为了写好 “捺” 画的 “捺脚”,我练了整整一个上午,直到手腕酸痛,才终于找到那种 “重按轻出” 的感觉。当爷爷看到我写的字时,笑着说:“看来你和书法的约会,越来越默契了。” 我看着宣纸上渐渐有了筋骨的字迹,心里满是欢喜 —— 这场盛夏的坚守之约,让我懂得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 的道理。
深秋的共鸣:与心灵的温暖之约
深秋时节,我和书法的约会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写字,成了心灵的慰藉。那次期中考试,我因为粗心大意,数学成绩一落千丈,回到家后,我躲在房间里闷闷不乐。爷爷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把我领到书房:“和书法约个会吧,它会懂你的心情。” 我拿起毛笔,随意在宣纸上写着,烦躁的情绪随着墨汁的流淌渐渐平静下来。当我写到 “静” 字时,忽然停下了笔 ——“静” 字的结构稳重,笔画舒缓,仿佛在告诉我 “心静则明”。我静下心来,一边写 “勤能补拙”,一边反思自己的问题:不是能力不够,而是不够认真、不够踏实。从那以后,每当我遇到烦心事,都会和书法赴一场心灵之约:写 “勇” 字时,我会鼓起面对困难的勇气;写 “恒” 字时,我会提醒自己要坚持不懈;写 “和” 字时,我会学着包容他人的不足。去年重阳节,我还亲手写了一幅 “福寿安康” 送给爷爷,看着爷爷欣慰的笑容,我忽然明白:这场与书法的约会,早已融入我的生活,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心灵的陪伴。
如今,每个周末的清晨,我依然会准时与书法赴约。墨香袅袅中,我不仅学会了写字,更学会了耐心、坚持与沉淀。这场跨越春夏秋的约会,没有终点,它会陪着我走过更多岁月,在一笔一画中,书写成长的故事,也书写与传统文化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