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爷爷书房的门,墨香扑面而来。曾以为书法不过是简单的写字,直到那支毛笔在我手中反复挣扎,我才发现,那些挺拔的笔画里,藏着我从未读懂的耐心。
第一次学写 “永” 字,我握着毛笔急冲冲下笔,横画写得歪歪扭扭,竖钩刚劲不足,捺画更是像条没精神的尾巴。“怎么这么难!” 我把笔一摔,看着宣纸上的 “丑字” 懊恼不已。爷爷却不急不躁,铺开一张新宣纸:“写字如磨剑,得慢慢来。你看这‘永’字八法,每一笔都要沉住气。” 他握着我的手,起笔轻顿,行笔稳缓,收笔利落,一笔横画在纸上舒展如桥。我跟着重复,可手腕总不听使唤,练了十几遍仍不见起色。
接下来的几周,我每天雷打不动地坐在书桌前练字。盛夏的书房闷热难耐,汗水滴在宣纸上晕开墨点,我却渐渐沉下心来。临摹颜真卿的字帖时,我不再追求速度,而是仔细观察每一笔的走势:“横” 要像扁担般平稳,“竖” 要如青松般挺拔,“撇” 需似柳叶般轻盈。为了写好 “捺” 画的 “捺脚”,我对着字帖反复练习提按,直到手腕酸痛,终于找到 “重按轻出” 的诀窍。
一次期中考试失利,我躲在书房里烦躁不安。随手拿起毛笔写 “静” 字,当笔尖在纸上缓缓游走,看着 “静” 字稳重的结构,我的心竟慢慢平静下来。我一边写 “勤能补拙”,一边反思自己的浮躁。忽然间我发现,曾经让我抓狂的书法,如今成了我的慰藉;曾经急功近利的自己,也在一笔一画的练习中学会了耐心。
如今再提笔,笔下的字渐渐有了筋骨。我终于明白,书法教给我的不仅是写字的技巧,更是沉下心来的耐心。这种耐心,让我在学习中不再急于求成,在挫折前能够从容不迫。原来,真正的成长,往往就藏在那些需要耐心打磨的时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