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厅里的气氛像结了冰,姑姑红着眼眶捶着沙发,叔叔攥着拳头站在一旁,爷爷坐在藤椅上,眉头拧成了疙瘩。这场争吵,源于爷爷老房子的分配 —— 姑姑想把房子留给自己的儿子,叔叔却觉得该按出资比例分配,而我夹在中间,心里满是纠结。
老房子是爷爷一辈子的心血,去年翻新时,叔叔出了大部分钱,姑姑也帮着添置了家具。本是一家人齐心协力的好事,可到了分配时,却因为 “情” 与 “理” 闹得不可开交。姑姑抹着眼泪说:“爸,我是您女儿,孩子以后结婚需要房子,您忍心看着他没地方住吗?咱们是亲人,哪能算得这么清!” 叔叔却反驳道:“姐,话不能这么说,当初翻新我掏了七成的钱,按道理也该多占份额,不能因为是亲人就不讲理!”
我看着眼前熟悉的亲人变得陌生,心里很不是滋味。小时候,姑姑总把好吃的留给我,叔叔也常带我去游乐园,那些温暖的记忆还在脑海里,可现在,他们却为了房子争得面红耳赤。我走到爷爷身边,轻声说:“爷爷,要不咱们坐下来好好算算账,再说说各自的想法?”
爷爷叹了口气,从抽屉里拿出一个账本。泛黄的纸页上,清晰地记着翻新时的每一笔支出:叔叔转账的记录、姑姑买家具的发票,甚至连我买的门把手都记在上面。“我早就想着,等你们都冷静了,咱们按账本来分。” 爷爷的声音有些沙哑,“亲情确实重要,可没了道理,亲情也会变味。”
我把账本递给姑姑和叔叔,帮他们一笔笔核对。姑姑看着账本上自己的支出记录,声音渐渐低了下去;叔叔也挠了挠头,说:“姐,其实我也不是非要争多少,就是觉得得有个规矩。” 气氛慢慢缓和下来,姑姑擦了擦眼泪:“弟,是姐不对,不该只想着自己的孩子,忽略了你的付出。” 叔叔也笑了:“姐,我刚才说话也太冲了,咱们再商量商量,总能找到大家都满意的办法。”
那天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重新讨论房子的分配问题。没有了争吵,只有理性的沟通和相互的体谅。最后,大家决定:房子暂时由爷爷居住,等爷爷百年后,按出资比例分配份额,姑姑的儿子如果需要住,就按市场价支付租金。
看着一家人重新露出笑容,我忽然明白: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根基,但理大于情的理性才是维系亲情的纽带。如果只讲情不讲理,再深厚的亲情也会被矛盾消磨;只有用道理约束行为,用理解包容彼此,才能让亲情在岁月里愈发牢固,成为我们一生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