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桌的收纳盒里,压着一封叠得整齐的家书。信纸边缘已有些泛黄,爸爸遒劲的字迹和妈妈娟秀的补充,像一束暖光,照亮我在外求学的日子。

去年秋天,我第一次离开家去外地读高中。刚开学的日子充满慌乱,陌生的校园、难懂的课程,还有对家人的思念,让我常常在夜里偷偷想家。一天课间,班长递给我一个信封,信封上是爸爸熟悉的字迹,右下角还画着妈妈最爱的小雏菊。我攥着信封,心脏 “怦怦” 直跳,快步跑到操场的银杏树下,小心翼翼地拆开。
信里,爸爸没有说太多大道理,只是絮絮叨叨地讲家里的事:“你种的多肉长出新叶了,我每天都记得帮你浇水”“你妈妈昨天煮了玉米,说要是你在家,肯定能吃两大根”。翻到信纸背面,还有妈妈补充的小字:“天冷了要记得加衣服,别像在家时那样总踢被子”“食堂的饭要是不合胃口,就自己买点牛奶,别委屈了自己”。看着那些带着温度的文字,我的眼泪忍不住掉下来,落在信纸上,晕开小小的墨点。
从那以后,我和家人开始用书信交流。我会在信里跟他们分享学校的趣事:“今天体育课我跑了第一名”“我们班的班会特别有意思”;也会跟他们倾诉烦恼:“数学题好难,我总也做不明白”“我有点想家了”。每次收到回信,都像收到一份珍贵的礼物。爸爸会在信里给我讲解题思路,妈妈则会画一些可爱的小图案,有时候是一只小猫,有时候是一颗爱心,让我心里暖暖的。
今年春节回家,我把所有的家书都整理好,放在一个铁盒子里。妈妈看到了,笑着说:“现在都有手机了,还留着这些信纸干啥?” 我抱着盒子,认真地说:“因为这些信里,有你们的牵挂,有家里的温度呀。” 妈妈听了,眼睛亮晶晶的,轻轻摸了摸我的头。
如今,那些家书依旧躺在我的收纳盒里。每当我遇到困难,或者想家的时候,就会拿出来读一读。信笺上的字迹或许会褪色,但那份藏在文字里的温度,永远不会消失。它像一根线,把我和家紧紧连在一起,让我知道,无论我走多远,家里永远有人在牵挂着我,支持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