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者金石可镂 不为者朽木不折作文800字
更新时间:2022/11/17 22:45:00   移动版

  “天下事有难易乎”,这是一个因“为”而异的问题。人若“为”之,即使遇上移山填海之难事,也会像愚公、精卫那样并不以之为难,会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人若“不为”,哪怕遇到的事情如反掌折枝之易,也會觉得难以完成。某种程度上来说,“难”“易”是人主观上对事情的认知。因此,天下事难易否,在于人是否“为”,如何“为”。

  天下至难之事,可为而成乎?可。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为者需要一种敢于挑战困难的勇气。敢为者不会因一时安宁而退缩,纵使前路有高山峻岭,他们也会勇敢攀登。《劝学》有言:“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畏难之心是人之常情,然而逃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因此,敢于去做,迈出第一步,我们才能在天平一端不断增加制胜的砝码。“为”才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千百年来,无数敢为者勇担使命、奋发有为,数十年如一日辛勤地钻研,为了实现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在一次次的前进中,他们坚定“为”的心,砥砺前行,最终将荆棘坎坷之路变为坦途大道。

  曾记否,正是樊锦诗“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用爱和生命守护莫高窟,努力保护文物,才成就敦煌之永恒;正是屠呦呦踏实作为,在抗疟药领域笃定前行,才研制出青蒿素,摘下诺贝尔奖;正是张桂梅积极有为,在深山中开设女子学校,才让无数山区女孩“逆天改命”,飞向梦想……她们做的这些事难吗?当然难,可敢为者用行动证明了“敢为者,金石可镂”。

  天下至易之事,可不为而成乎?不可。

  “不为”是一种懒惰,是软弱无能的体现。人之惰性在于追求安逸,不为者放任自己沉沦享乐,故而事无大小皆畏缩不前。长此以往,遇上至易之事,不为者也难以完成。

  曾记否,正是秦二世加重赋税,贪图享乐,在治理国家上无所作为,方有了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悲剧;正是清末统治者懒为,不思进取,致使国土被八国联军铁蹄践踏,在历史上留下永久的耻辱。这些无不证明“不为者,朽木不折”。

  对“为”和“不为”,我们该如何抉择,可以说是一眼分明。当然,不是所有的“为”都能让难变易,但是“为”能引导我们在迷雾中前行,在黑暗中突破,最终在提升中完善自我。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在面对移山填海之难时,应当积极作为,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老黄牛般的精神坚定不移地为实现目标努力奋斗,才可能开创一番新天地。

  当下,有些年轻人遇到一些挫折便打退堂鼓,选择“躺平”“摆烂”。“不为”竟成为主流,而积极向上的“为”反被叫作“内卷”,这种现象实在令人担忧。

  新时代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吾辈青年应悟敢为之道,锐意进取,“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以“为”助力国富民强,重现敢为之风采!

  【点评】

  文章立意精准,脉络清晰。作者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人只有积极作为,才能化“难”为“易”。论述时,作者牢牢地抓住了“难”“易”“为”之间的逻辑关系,论述“难”与“易”、“为”与“不为”的关系,归结为两点即“至难之事,可为而成”“至易之事,不为而败”,继而得出“可为”“应为”的观点。

  文章语言简洁,逻辑严密,论证有力。作者关注到,虽然“为”是化“难”为“易”的重要条件,可“为”并不具备打破客观规律的作用,但“为”能引领人们提升自我,文章的思维较为严密。同时,作者还关注到现实生活中存在“躺平”“摆烂”之风,论述时进一步突出了“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结尾强调观点,表明态度,号召当代青年努力作为、积极有为,助力国富民强。文章思路清晰,材料饱满,认识深刻,论述简洁富有力量,是一篇应试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