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的三字经
黑板上的 “人之初” 三个字还带着粉笔灰,班长突然敲响了铜铃。我把写满《三字经》的卡片塞进校服口袋,指尖触到卡角的折痕 —— 那是昨晚背到 “苟不教” 时,被弟弟咬出的牙印。
第一组的男生刚背到 “性相近”,后排突然传来 “习相远” 的抢答声。是扎羊角辫的语文课代表,她的辫子梢还缠着根红丝带,像两只跃跃欲试的小松鼠。裁判老师举起黄牌时,我看见她藏在背后的手正攥着本注音版《三字经》,书角卷得像朵翻折的喇叭花。
轮到我们组接龙时,窗外的麻雀正巧落在窗台上。“养不教” 刚出口,同桌突然打了个喷嚏,把 “父之过” 呛成了 “父之…… 阿嚏”。全班笑得前仰后合时,我急中生智接了 “教不严”,粉笔在计分板上又画了颗红星,比窗台的石榴花还要亮。
最惊险的是决胜局。对方背到 “三才者” 卡了壳,前排的小胖墩急得直拍桌子,红领巾滑到下巴上也顾不上系。我刚要张嘴,突然发现他桌肚里的《三字经》被风吹到 “天地人” 那页。“算你们赢!” 我按住想抢答的组员,看小胖墩涨红着脸背出答案,阳光把他的汗珠照得像撒在衣领上的碎钻。
颁奖时的红糖糕还冒着热气。老师说真正的比赛不是争输赢,是让这些老祖宗的话住进心里。我咬了口甜丝丝的糕,突然想起奶奶纳鞋底时总念叨的 “幼不学,老何为”,原来那些从课本里跑出来的字句,早就在生活里扎了根。
三字经接龙赛
"人之初,性本善——"清脆的童声像颗玻璃珠,在教室里弹跳开来。我们三年级二班正在举行《三字经》接龙比赛,窗外的梧桐树把影子投在黑板报上,那些工整的粉笔字也跟着摇头晃脑起来。
比赛刚开始时,同学们像一群抢食的小麻雀。班长李明第一个站起来,背到"性相近,习相远"时,脖子上的红领巾激动得一抖一抖。轮到张小胖时,他卡在了"昔孟母"的下一句,急得直挠头,鼻尖上冒出细密的汗珠,活像沾了露水的草莓。
最精彩的是陈老师当裁判。她穿着淡青色的旗袍站在讲台边,每当有人接错,耳坠上的玉珠子就轻轻一晃。"不对哦,"她总这么说,"是'教五子,名俱扬'。"阳光透过珠子在她颈间投下翡翠色的光斑,像一尾游动的小鱼。
突然轮到我了!我腾地站起来,膝盖撞到课桌发出"咚"的声响。"香九龄,能温席——"背到"融四岁,能让梨"时,我瞥见窗台上落着只麻雀,小脑袋一点一点的,仿佛也在跟着背诵。全班同学的笑声和掌声混在一起,把初夏的风都染成了蜜糖色。
比赛结束时的颁奖仪式最有意思。冠军王小雨得到的奖品是陈老师手写的《三字经》书签,墨迹未干的宣纸上,"勤有功,戏无益"六个字格外醒目。而接错最多的刘小虎,则被罚下周负责领读晨诵——他吐着舌头做鬼脸时,我们都在想,明天早晨的读书声,准会比今天更响亮。
《三字经》接龙比赛
"人之初,性本善!"随着老师一声令下,我们班的《三字经》接龙比赛正式拉开了序幕。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我坐在座位上,手心沁出了汗珠。这可是我们班第一次举办《三字经》接龙比赛,冠军还能获得一本精美的《三字经》呢!我偷偷瞄了一眼同桌小明,只见他正襟危坐,眼睛却滴溜溜地转着,想必也在紧张地准备着。
"性相近,习相远!"小红第一个接上了。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接着是小刚:"苟不教,性乃迁。"轮到我了!我的大脑飞速运转,"教之道,贵以专!"我几乎是从座位上弹起来喊出的,声音大得把自己都吓了一跳。
比赛越来越激烈。小丽接"昔孟母,择邻处"时,把"处"字读成了"chu",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她涨红了脸,赶紧纠正:"是'处'(chu)!"老师笑着提醒:"要注意古音哦。"
最精彩的要数小明的表现了。当轮到他时,他突然卡壳了,急得抓耳挠腮。眼看就要超时,他突然一拍桌子:"融四岁,能让梨!"全班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我心想:这家伙平时背书总是偷懒,没想到关键时候这么厉害!
比赛进入白热化阶段。我的大脑开始发胀,手心里全是汗。"玉不琢,不成器",我刚接完,就听见小刚快速接道:"人不学,不知义。"教室里安静了一秒,接着爆发出更热烈的掌声——我们竟然完整地接完了整篇《三字经》!
老师宣布比赛结束时,我还沉浸在兴奋中。虽然最后是小红队以微弱优势获胜,但老师说我们每个人都获得了"最佳表现奖"。捧着老师发的糖果奖品,我忽然觉得,《三字经》里的道理,好像比以前明白了许多。
这场别开生面的比赛,不仅让我们记住了《三字经》,更让我们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现在每当我翻开《三字经》,耳边仿佛还能听见同学们此起彼伏的接龙声,还有那此起彼伏的欢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