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南峰绝顶,海拔2154.9米的石碑旁,游客们争相拍照。我避开人群,想找块干净的石头坐下,却意外发现岩缝里匍匐着几株植物。
它们贴地生长,叶片厚实如蜡,紧抓着贫瘠的岩屑。这是华山特有的“谦卑草”——学名蚤缀,却因它的生存姿态得了这个俗名。向导说,它们在此生长了数百年,甚至更久。
我俯身细看。这些谦卑草,与山下那些挺拔的松柏、绚烂的野花截然不同。它们不争阳光,不抢雨露,只是静静地、紧紧地贴着岩石,仿佛知道自己的渺小。可正是这种近乎卑微的姿态,让它们熬过了无数个酷暑严冬。
风过山巅,松涛轰鸣。我突然想到山腰那些高大的华山松——它们迎风而立,姿态昂扬,却常在暴雪中折枝断干。而眼前这些谦卑草,因为甘愿俯身,反而获得了最坚韧的生存智慧。
同行的历史系学生指着远处说,秦始皇汉武帝都曾在此封禅,试图与天对话。可帝王们的祭台早已风化,这些不起眼的小草却依然年复一年地绿着。真正的永恒,原来藏在这种谦卑里。
下山路上,我一直在想:我们总被教育要“登顶”,要“超越”,却很少有人教我们何时该俯身。而谦卑草告诉我,认识自己的局限,恰恰是智慧的起点。
保持一颗谦卑的心,不是自我贬低,而是对世界怀有敬畏。就像这些岩缝里的小草,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它们不与松柏比高,不与云海争锋,只是守住自己的位置,完成生命的轮回。
从此,每当我想要张扬时,总会想起华山之巅那些贴地生长的绿色。它们教会我:真正的强大,往往以最柔软的姿态存在。而一颗谦卑的心,是我们与这个世界相处时,最得体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