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雁成行,乡村竞生辉作文800字
更新时间:2025/10/13 9:25:00   移动版

  表叔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二十年前,他背着行囊踏上南下的火车,临行前对送行的乡亲们说:“等我在外面站稳脚跟,一定回来带大家一起富。”

  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时光里默默生长。

  去年秋天,表叔真的回来了。同行的还有他的大学同学——搞电商的赵姨、做文旅设计的周叔、研究生态农业的李伯。他们像一群归雁,衔着各自的技艺与梦想,回到了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

  最先改变的是村东头那排废弃的老屋。在周叔的设计下,斑驳的土墙被保留下来,内部却焕然一新。颓败的粮仓变成乡村书店,漏雨的牛棚改成咖啡工坊,就连石磨也成了庭院里的艺术装置。周末,城里人开车来这里,就为了在百年老槐树下喝一杯手冲咖啡。

  赵姨的电商团队驻扎在村委会二楼。她教留守的婶婶们直播,镜头前,六十岁的王婶腼腆地展示她做的虎头鞋:“俺这手艺,俺娘教的……”没想到,订单从全国各地飞来。针线活不再是消遣,而成了能换来尊严的收入。

  表叔自己则牵头成立了合作社,在李伯的技术支持下,推广生态稻田。不用化肥农药,稻田里养鸭养鱼。城里人争相认购“一亩三分地”,通过手机就能看见自己那方稻田的生长。收获季节,大家来体验收割,金黄的稻浪里,孩子们第一次知道了大米的来历。

  最让我触动的是村小的变化。由于生源减少,村小曾面临撤并。如今,这些归乡的“新农人”把这里改造成研学基地。城里孩子来认农作物、学传统手艺,村里的老人成了最受欢迎的老师。琅琅书声重新响起,只是内容更加丰富——既有唐诗宋词,也有二十四节气。

  黄昏时分,我站在村口的观景台上,看见老屋改造的民宿亮起温暖的灯,电商基地的电脑屏光还在闪烁,稻田里的感应灯如星辰洒落。这幅景象让我明白:归雁成行,不是简单的折返,而是以更丰盈的姿态回归。他们带回来的,不仅是资金和技术,更是一种信念——乡村不必成为城市的影子,它可以拥有自己独特的光芒。

  当每一只大雁都愿意回望来路,当每一片土地都能留住它的儿女,乡村振兴便不再是口号,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辉煌。归雁用翅膀丈量天空,也用归来定义故乡——这里不再是出发的地方,更是成就梦想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