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匠心永驻作文600字
更新时间:2025/11/6 20:36:00   移动版

  村口的老樟树下,总能看到李爷爷的身影。他坐在小马扎上,手里握着青竹丝,指尖翻飞间,一个个精致的竹篮、竹筐便渐渐成型。这门竹编手艺,是我们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李爷爷坚守了一辈子的匠心。

  第一次注意到竹编的美,是在去年的非遗文化展上。李爷爷的展台前围满了人,他手里的竹编花瓶,纹路细密如织,瓶身上的牡丹图案栩栩如生,阳光透过竹丝,在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忍不住问:“李爷爷,这竹编太难学了吧?” 他笑着摇头,拿起一根青竹说:“不难,就是要耐住性子。一根竹,要经过剖丝、晾晒、编织等十几道工序,差一步都不行。”

  后来,我成了李爷爷的小徒弟。刚开始学剖竹丝时,锋利的竹片划破了我的手指,疼得我直咧嘴。李爷爷一边帮我包扎,一边说:“做竹编就像打磨心性,手上疼了,心才能静下来。” 他教我把青竹剖成细如发丝的竹丝,教我掌握 “一挑一压” 的编织技巧。有时候,一个简单的花纹要练上几十遍,手指酸了、眼睛花了,我就想放弃。可看到李爷爷布满老茧的手依然灵活地穿梭在竹丝间,我又重新拿起了竹丝。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渐渐能编出简单的竹篮。李爷爷总说:“竹编不仅是门手艺,更藏着老祖宗的智慧。你看这竹篮的纹路,既结实又透气,以前农家人过日子,可离不开它。” 现在,村里的年轻人也开始跟着李爷爷学竹编,有人还把竹编做成了小巧的饰品,放到网上售卖,让更多人看到了竹编的美。

  上个月,我用自己编的竹篮装满了家乡的特产,送给了城里的朋友。朋友捧着竹篮,惊叹道:“这手艺也太厉害了!” 我忽然明白,非遗传承,传承的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那份精益求精的匠心。就像李爷爷说的,只要有人愿意学、愿意做,这份匠心就永远不会消失。而我们这些年轻人,更要接过传承的担子,让非遗技艺在时光里绽放出更美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