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与“大”,如同昼与夜,看似对立,却在人生的坐标系上紧密咬合。没有沙粒的累积,就没有大漠的浩瀚;没有水滴的汇聚,就没有海洋的深邃。真正的智慧,是在“小”与“大”之间搭起桥梁,让微观的光点亮宏观的夜。

记得初中时,我痴迷航模,却屡战屡败。一次校内比赛,我的纸飞机刚离手便像醉汉般栽进草丛,引来同学哄笑。我红着眼捡起残骸,发现机翼边缘仅有零点五毫米的误差。我换上刀片,借来游标卡尺,把误差缩到零点一。再试飞时,它竟滑出一道漂亮的弧线,夺得第一。那一刻我明白:大场面往往被小数字悄悄决定。
高三那年,学校组织“给山区孩子一封信”活动。我随手写下三页纸,附上几张城市夜景的照片,塞进信封后便忘到九霄云外。半年后,我收到回信:一个比我小两岁的女孩说,那张灯火辉煌的照片被她贴在土屋墙缝最亮处,每当想辍学,就抬头看看“未来的模样”,如今她已考上县重点。薄薄三页纸,像一粒燧石,擦亮了别人整片天空。
去年夏天,我参加长江源环保志愿行动。在海拔五千米的可可西里,我们每人每天需把营地垃圾背下山。有人抱怨:“这点垃圾对万里长江算啥?”队长老刘却递来一只塑料瓶,里面晃动着半杯黑褐色的水——他刚从楚玛尔河畔舀的,水面漂着五片指甲盖大的塑料碎屑。“在高原紫外线照射下,它们会裂成更小颗粒,最终回到我们的餐桌。”他一句话,让所有人默默把背包塞得更满。下山那日,我们十二人共带走九十三斤废弃物,称重时无人说话,却都听见心跳:保护长江,就是保护每一滴将要流经自己的水。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小与大,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把握好每一个“小”,才能成就真正的“大”;看清每一个“大”,才能珍视微小的“小”。愿我们都能在小处精益求精,在大处心怀敬畏,让小小的光亮,汇聚成灿烂的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