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阳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整个昏暗的晨读教室仿佛突然被调亮了三分。她不是那种耀眼得让人睁不开眼的烈日,而是像秋日清晨的阳光,温润、明亮,恰到好处地落在每个人的课桌上。

她的“发光”是从不声张的。数学课上,当我对着二次函数抓耳挠腮时,她会轻轻推过一张草稿纸,上面用铅笔细细地画着抛物线,旁边标注着:“记住,a决定笑容的深浅。”是的,她把抛物线画成了微笑的嘴角。那个困扰我半个月的知识点,竟在她的“笑容理论”中豁然开朗。
但真正让我见识到她“热能”的,是那个阴雨的午后。班里的“闷葫芦”李默因父母离婚,整整一周没说过一句话。那天下午,林晓阳什么也没问,只是每天在他的铅笔盒里放一颗大白兔奶糖,糖纸上用铅笔画着一个小小的太阳。第三天,李默终于笑了,虽然只是嘴角微微一动,但我们都看见,阳光穿透了乌云。
最奇妙的是她化解矛盾的方式。班长和学习委员因活动方案吵得面红耳赤时,她不动声色地在两人桌上各放了一盆绿萝。“听说绿色能让人心情平和。”她眨眨眼。第二天,那两个还在冷战的人,竟开始交流起养绿萝的心得来。
我曾问她:“你为什么总是这么……温暖?”她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哪有天生的太阳啊。小学时我很内向,是班主任每天在我的作业本上画一个小太阳,才让我慢慢学会发光。”她从笔袋里掏出一个磨旧的红包,里面整整齐齐夹着几十张画在作业纸上的小太阳。“现在,我只是在传递这份光。”
是啊,太阳的伟大不在于自身燃烧,而在于让万物生长。林晓阳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出色的,但她让成绩倒数的同学找到了自信,让性格孤僻的同学融入了集体,让竞争的对手成了朋友。
在这个过分强调个人优秀的时代,她像一道温柔的逆光,提醒我们:真正的明亮,不是让自己成为唯一的焦点,而是照亮更多人的脸庞。就像她常说的:“一个人的好不算好,大家一起好才是晴天。”
如今,我们班的窗台上摆满了绿萝,每个人的笔袋里都备着几颗糖,作业本的一角都习惯画个小太阳。这是林晓阳种下的光——她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太阳,只要愿意散发第一缕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