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的故事
巷子深处,青石板静静躺着。
清晨的露珠还挂在石板缝隙的青苔上,像时光凝结的泪。最早踏过的是卖豆腐老王的扁担,吱呀吱呀,伴着有节奏的颠簸,那是唤醒小巷的声音。接着,陈老师的自行车铃声清脆地响起,车轮碾过石板接缝处,发出哒哒的声响,像时钟般准点——她教了三十年书,石板被她碾出了一道浅浅的车辙。

我最熟悉的是正午时分。母亲端着饭碗追出来,我故意在石板上蹦跳,碗里的米饭随着她的脚步微微颤动。“小心别摔着!”她的叮咛落在石板上,和千百年前的某位母亲的嘱咐混在一起,分不清谁是谁的了。
石板上最深的印记在东头第三块——一个浅浅的凹坑,常年积水。雨天时,我们赤脚踩水花,祖母却说那是抗战时期,一位将军的战马留下的蹄印。她指着更远处一道深刻的划痕说,那是当年运送物资的板车磨出来的。
“每块石板都记着事呢。”祖母坐在门槛上,阳光透过槐树洒在石板上,光影斑驳如破碎的往事。“你太爷爷年轻时,这些石板刚铺上,光溜溜的能照出人影。现在你看,坑坑洼洼的,都是故事。”
去年,拆迁的通知终于来了。推土机开进来的前一天晚上,我独自在巷子里徘徊。月光下的青石板泛着清冷的光,像一位位躺卧的老者,胸膛上刻满了无人能识的经文。我蹲下身,抚摸那道传说中的“马蹄印”,忽然明白——这不仅仅是石头的凹坑,是一个民族在苦难中跋涉的足迹;那一道道划痕,不只是板车的磨损,是一个时代负重前行的见证。
推土机终究还是来了。但在最后一块石板被撬起前,我看见石缝里一株嫩绿悄然探出头来。原来,故事从不曾真正消失——它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记忆的土壤里继续生长。
如今,高楼取代了小巷。但我知道,在某个看不见的地方,青石板的故事依然在延续。每当夜深人静时,我仿佛还能听见,历史的足音在心上轻轻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