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下午最后一节课,班主任突然推门进来,手里拎着一捆塑料袋和几副一次性手套,神秘地宣布:“同学们,今天不上晚自习,我们去‘寻宝’!”教室里瞬间炸开了锅。我小声嘀咕:“寻宝?学校又不是阿里巴巴山洞。”老师笑着补充:“宝物就是垃圾,目标——让校园恢复‘出厂设置’!”原来,学校响应环保月,发动“弯腰行动”,我们高一二班负责教学楼东侧的空地和枫林小道。

五分钟后,全班化身“蓝精灵”——蓝色手套戴好,每人一只黑色垃圾袋,浩浩荡荡开赴战场。夕阳把操场涂成橘子酱,我们却顾不得欣赏,地毯式搜索即刻展开。我、阿远和小陆组成“捡垃圾三巨头”,立志要夺得“产量冠军”。首战草坪,我眼尖,率先发现“潜伏”在草根间的酸奶盒,塑料吸管还倔强地翘着,像挑衅的小天线。我蹲下去,手指刚碰到盒身,一只蚂蚁大军“哗”地撤退,原来它们把残存酸奶当“能量饮”。我心里一咯噔:若被雨水冲进下水道,它们又该去哪儿找食物?想到这里,手下速度更快,仿佛在为蚂蚁搬家争取时间。
最惊险的是枫林小道。满地落叶像金色地毯,美丽却遮住了真相。我用脚尖轻拨,“哗啦”一声,一只碎玻璃露出锋利獠牙。小陆眼疾手快,掏出硬纸板把它铲起,嘴里还碎碎念:“万一扎到小朋友,可就‘功德-1’。”阿远则与一张“牛皮癣”广告较上了劲,双面胶粘得死死的,他像考古学家一样用小刀一点点刮,额头沁出细汗。十分钟后,广告纸终于“投降”,阿远得意地把它贴进垃圾袋:“收编!”
半小时过去,原本瘪瘪的袋子竟鼓成了“啤酒肚”。称重环节,全班十二袋垃圾,总计三十七公斤!最离谱的是,居然还有一只废弃充电宝、半块瓷砖和一只雨靴。老师打趣:“咱们学校是隐藏景点吗?什么宝贝都有。”大家哄笑,却也在笑声里红了脸——原来我们天天生活在“垃圾彩蛋”里,只是习惯了视而不见。
回教室的路上,晚风吹干额头的汗,也吹来一阵桂花香。我回头望,草坪干净得像刚铺好的绿毯,枫林小道在路灯下闪着温柔的光。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环保不是高大上的口号,而是弯腰三十度的动作,是一次次“举手之劳”的累积。第二天,我把“战利品”拍照发到班级群,配文:“今天,我们让校园瘦了三十七公斤;明天,希望它再瘦一点。”很快,评论区被“+1”刷屏。我知道,那阵“捡垃圾”的风,已经悄悄吹进了更多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