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垃圾的学问
"啪"的一声,我又一次把垃圾袋扔进了楼下的垃圾桶。看着那个鼓鼓囊囊的黑色塑料袋,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扔垃圾这件看似简单的小事,里面藏着大学问。
记得上个月小区刚实行垃圾分类时,我总是把所有垃圾都混在一起扔。直到有一天,我在垃圾桶旁看见一位戴着红袖章的志愿者阿姨,她正耐心地把居民们混投的垃圾重新分类。汗水顺着她的脸颊滑落,可她依然认真地分拣着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我站在旁边,脸一下子红了起来。
回到家,我特意上网查了垃圾分类的知识。原来,一个普通的饮料瓶,如果随意丢弃,可能需要450年才能完全分解;而一张废纸,回收后能再造出8个新本子。这些数字让我震惊不已。从那天起,我开始认真对待每一次扔垃圾的机会。
现在,我家门口摆着四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蓝色的装废纸和塑料瓶,绿色的放厨余垃圾,红色的装有害垃圾,灰色的收其他废弃物。每次扔垃圾前,我都会仔细分类:牛奶盒要冲洗干净压扁,电池要单独放在有害垃圾箱里,剩菜剩饭要用专门的厨余垃圾袋装好。
上周六,我和妈妈一起参加了社区组织的"垃圾分类小卫士"活动。我们戴着手套,在小区里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一位老爷爷笑着说:"原来我扔了这么多年的垃圾都扔错了,你们这些孩子真棒!"听着这样的夸奖,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现在,每当我把分好类的垃圾扔进对应的垃圾桶时,都会想起那位志愿者阿姨。扔垃圾看似是件小事,却关系到我们生活的环境,关系到地球的未来。小小的垃圾分类,不仅让我们的家园更美丽,更让我懂得了:保护环境,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分类箱里的微型社会
我们小区的垃圾分类站像座透明宫殿,四个颜色的集装箱在阳光下闪着釉光。但真正让它活起来的,是每天清晨在此上演的人间喜剧。
六点半的"早高峰"最有意思。穿睡衣的王阿姨拎着垃圾袋疾走,珍珠耳环随着步伐打秋千。"厨余垃圾要破袋!"督导员老张的喇叭声惊飞了树上麻雀。王阿姨的修眉刀悬在袋口犹豫时,她的贵宾犬突然叼走一根肉骨头,在"其他垃圾"箱前表演精准投篮。
退休教师李爷爷是这里的哲学家。他总带着自制三爪钩,把误投的矿泉水瓶钓出来。"你看这瓶盖,"他举起战利品,"螺纹朝上是可回收,朝下就变其他垃圾。"阳光穿透蓝色塑料瓶,在他皱纹里投下波光粼粼的投影,像片微型海洋。
最动人的是放学时段的"儿童团"。背着书包的孩子们把分类当成寻宝游戏,小胖发现牛奶盒要剪开展平,立刻在公告栏画了示意图。有次督导员请假,他们自发组成纠察队,红领巾在四个箱子间飘成彩带。
现在垃圾站旁多了面"彩虹墙",用废旧瓶盖拼成的世界地图每天增长。昨天我看见王阿姨偷偷往墙边放了个首饰盒,里面整齐码着几十个香水瓶盖——每个都洗得闪闪发亮,像她终于学会的环保勋章。
垃圾桶边的春天
小区的分类垃圾桶刷着新漆,绿桶上画着片树叶,蓝桶印着个回收标志,像站在楼下的两个彩色卫兵。我拎着垃圾袋站在它们面前,突然想起居委会张阿姨的话:“扔垃圾也是门学问,得让每个废品都找到回家的路。”
第一次尝试分类时,我把酸奶盒扔进绿桶,被遛弯的王爷爷拦住了。他戴着老花镜,手指敲了敲蓝桶:“这盒子得洗干净才能回收,你看 ——” 他掀开垃圾桶盖,里面的废纸捆得整整齐齐,塑料瓶排着队站在角落,“就像咱们回家要换鞋,废品也得干干净净进门。” 那天傍晚,我蹲在水池边刷了七个酸奶盒,泡沫顺着下水道溜走时,仿佛听见它们在说 “谢谢”。
小区搞 “垃圾兑换活动” 时,我提着攒了两周的塑料瓶去换绿植。张阿姨的登记表上记着各家的 “环保积分”,三楼李奶奶的名字后面画着五颗星 —— 她总把菜叶果皮装进专用袋,说这是给小区菜园的 “天然肥料”。我换到的多肉植物揣在怀里,叶片胖乎乎的,像堆绿色的小元宝。张阿姨笑着往我手里塞了本《垃圾分类手册》,封面上的小熊正把电池投进红色垃圾桶,眼睛亮得像颗纽扣。
有天倒垃圾时,发现绿桶旁多了只瘸腿的小猫,正叼着块没吃完的面包屑。我刚想把手里的鱼骨扔过去,王爷爷突然按住我的手:“厨余垃圾得密封好,不然会招老鼠。” 他从口袋里摸出袋猫粮,倒在干净的纸盘里:“给小动物喂食要远离垃圾桶,这是对它们的尊重。” 小猫叼着猫粮躲到灌木丛后,尾巴尖扫过我脚边,像在道谢。
现在我成了家里的 “分类小管家”。妈妈拆快递的纸箱,我会拆开压平捆成一摞;爸爸喝完的茶叶渣,我倒进阳台的堆肥箱;就连妹妹画画剩下的彩纸,我都按颜色分好类。上周班级环保课,我带的 “废品改造台灯” 得了奖 —— 灯座是用酸奶盒做的,灯罩糊着旧报纸,开关一按,暖黄的光里仿佛能看见那些被善待的废品在微笑。
傍晚扔垃圾时,夕阳给两个垃圾桶镀上金边。王爷爷正教新来的保安叔叔认分类标志,李奶奶提着装满菜叶的袋子走向菜园。我看着手里的垃圾袋,突然明白那些被认真对待的废品,会在某个角落悄悄变魔术:塑料瓶变成新衣服,废纸长出新纸张,就连厨余垃圾,也会在泥土里开出春天的花。原来文明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是把每个细节做好的坚持,是垃圾桶边的耐心与温柔,让平凡的日子长出温暖的触角。
《把垃圾扔对地方》
小区新换了四色垃圾桶,蓝、绿、红、灰整齐地排在银杏树下,像一排沉默的哨兵。周五傍晚,我拎着一袋外卖盒回家,正准备随手丢进最近的灰色桶,忽然想起上周班会课上的情景。
那天,班主任播放了一段视频:海龟的鼻孔里插着塑料吸管,工作人员用钳子缓缓拔出,海龟痛得眼泪直流。全班瞬间安静,连最爱说笑的阿杰也红了眼眶。老师问:“如果这是你们造成的,怎么办?”我把手悄悄塞进抽屉,指尖碰到早上没喝完的奶茶杯,顿时像被烫了一下。
想到这里,我停下脚步,把袋子摊在长椅上逐一分拣。塑料盒、一次性勺冲洗干净,投进蓝色可回收桶;剩了半盒的米饭倒进厨余桶,再把湿透的外卖袋叠好塞进旁边干垃圾。做完这一切,我才发现桶盖上贴着一张小卡片:垃圾分类,举手之劳,地球微笑。落款是“小区五年级二班林可欣”。原来,有人比我先行动。
第二天清晨,我见到林可欣蹲在桶边,把一只被雨水打湿的纸箱擦干,再小心地压扁放进蓝色桶。她的衣袖沾了泥,却笑得像捡到宝贝。我走过去,把昨晚写好的垃圾分类小卡片递给她:“一起?”她眼睛亮亮的,用力点头。
周日,我们自制了“四色投篮”游戏:空塑料瓶当球,站在三米外往桶里投,命中积一分。孩子们排成长队,大人们也加入战局。银杏叶飘落,笑声像风铃一样在小区回荡。傍晚收工时,四个桶被塞得满满当当,却整齐得像是列队的士兵。
晚上,我收到林可欣发来的照片:分类后的垃圾堆成小山,旁边写着“地球今天少了一个塑料伤口”。我盯着屏幕,仿佛看见那只海龟在清澈的海水里自在游动,鼻孔里再也没有刺眼的塑料。
原来,把垃圾扔对地方,不只是举手之劳,更是给地球一个拥抱。
垃圾找到家啦
“地上的垃圾怎么办?”这几天我们中队委员常常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的,但始终想不出一个好办法。
今天早上,我们做完操回到教室时,个个目瞪口呆了:不知什么时候教室门口“飞”来了一大堆垃圾。大家望着这一大堆来历不明的垃圾,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这是谁倒的,怎么那样不讲卫生?”有的说:“快拿扫把、畚箕来,把它清理掉。”……这时,有一位同学悄悄地告诉我们,这是陈老师在我们出去做操时从教室里扫出来的。“啊,原来是这样。”同学们个个瞪大了眼睛,张口结舌。身为中队委员的我,脸红红的,低下了头。我面对着眼前的情景,心想,地上的垃圾应该怎么办呢?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我们的班级的卫生彻底完蛋了。不是吗?学校规定,一天扫两次,每天中午、下午,同学们不辞劳苦,把地扫得干干净净,让这些垃圾都住进自己的家,但奇怪的是,第二天到校垃圾又充满了整个教室。老师再三提醒,却无济于事,垃圾仍然成群结队地走进教室。
为了解决这种现象,今天杨老师要我们每人带一个垃圾袋上学,让垃圾住在书包两旁的小兜里。大家把垃圾放到里面去。杨老师还选出了几名同学当监督员,让他们随时检查同学们桌子下面的垃圾。我想,这下教室会变得整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