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长的作文700字
更新时间:2025/7/21 12:32:00   移动版

  抽屉里的错题本

  初二下学期的数学周测卷又被红叉占领时,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听见客厅里妈妈轻手轻脚收拾书包的声音。那本蓝色错题本被我塞进抽屉最深处,里面的字迹从工整到潦草,像记录着一场节节败退的战役。

  第一次鼓起勇气向数学老师请教,办公室的日光灯管嗡嗡作响。李老师翻着我的错题本,忽然用红笔圈出一道几何题:“你看这里,辅助线画得很巧妙,只是最后一步算错了符号。” 她的指甲修剪得干净,在草稿纸上画图时,铅笔尖在纸上轻轻顿着,“出错不可怕,怕的是躲着错误走。”

  从那天起,我把错题本从抽屉里翻出来。晚自习的灯光在纸面投下光晕,我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错误原因:红色写公式混淆,蓝色记计算失误,黑色标逻辑漏洞。有次熬到深夜,看见妈妈悄悄放在桌角的热牛奶,杯壁上凝着细小的水珠,像谁落了颗星星在里面。

  期末考最后一道大题,竟是错题本上出现过三次的题型。笔尖在答题卡上移动时,我想起那些在草稿纸上反复推演的夜晚,想起李老师说 “错题是路标,不是终点”。成绩出来那天,阳光透过走廊的窗户,在我的试卷上投下明亮的光斑,错题本里的红叉渐渐淡成了浅粉色,像褪去的疤痕。

  如今那本错题本还放在书架上,封面已经磨出毛边。偶尔翻开,看见里面歪斜的订正痕迹,忽然明白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它藏在每道弄懂的错题里,藏在每次鼓起勇气的请教里,藏在那些咬着牙坚持的夜晚里,像棵悄悄扎根的树,终有一天会迎着风,长出属于自己的枝繁叶茂。

  破茧

  十五岁的夏天,我养了一盒蚕。那些米粒大小的黑点,在桑叶的滋养下渐渐变得透明发亮。当它们开始吐丝时,我每天放学都要趴在盒子前看好久,看它们如何用细得几乎看不见的丝,把自己层层包裹起来。

  最让我着迷的是蚕破茧的时刻。那天清晨,我发现一个茧在微微颤动。里面的生命正用尽全力挣扎,茧壳被顶出细小的凸起。我想帮它剪开茧子,却被母亲拦住:"让它自己来,这样翅膀才有力量。"

  我屏住呼吸,看着那个小生命在束缚中反复冲撞。茧壳出现裂缝的瞬间,一束晨光恰好照进来,湿漉漉的翅膀上还挂着丝缕,像缀着水晶的纱裙。当它完全挣脱出来时,原本皱巴巴的翅膀在空气中慢慢舒展,最终变成一对轻盈的羽翼。

  这让我想起去年冬天,我第一次独自参加数学竞赛。候场室里,我的手心全是冷汗,草稿纸被攥得发皱。但当我真正坐在考场上,那些反复练习过的题目突然变得熟悉起来。就像蚕在黑暗中积蓄的力量,那些熬夜演算的夜晚,那些写满公式的草稿,都在这一刻化作了翅膀上的鳞粉。

  现在的我依然会在深夜里为难题苦恼,依然会在上台演讲前心跳加速。但每当我想要退缩时,就会想起那个晨光中的茧——成长从不是一帆风顺的蜕变,而是带着疼痛的突围。就像我的蚕最终飞向窗外的梧桐树,我们都要经历这样的时刻:在挣扎中获得力量,在裂缝中看见光明。

  在疼痛中拔节生长

  窗台上的绿萝又抽出了新藤,细嫩的芽尖怯生生地探向阳光。我站在窗前,看着那抹新绿在风中轻轻摇晃,忽然想起去年此时,这盆绿萝曾因为我的疏忽差点枯死。而今它顽强生长的模样,多像我自己——在一次次跌倒与爬起中,完成生命的拔节。

  记得刚上初中时,我像被突然移植到陌生土壤的植物,浑身不自在。第一次月考数学只得了58分,试卷上鲜红的叉号像一把把小刀,把我的自尊心划得支离破碎。放学后我躲在操场角落的香樟树下,眼泪吧嗒吧嗒砸在地上,把泥土都浸湿了一小片。就在这时,一片枯叶晃晃悠悠落在我肩头,抬头看见树冠间漏下的光斑,像无数跳跃的金色音符。忽然明白,连树木都要经历四季轮回才能枝繁叶茂,我又怎能奢望一帆风顺?

  于是我开始像对待绿萝那样滋养自己。每天清晨提前半小时到教室背公式,午休时间追着老师问问题,晚上台灯下的草稿纸写了一张又一张。手指因为长时间握笔磨出了茧子,草稿本摞起来比课本还高。有天夜里解题到深夜,抬头看见窗外月光如水,忽然想起苏轼"旧书不厌百回读"的诗句,心里竟涌起一股暖流。

  第二次月考成绩出来时,窗台上的绿萝正好抽出了第一根新藤。当我看到数学试卷上醒目的"89分",手指不自觉地颤抖起来。放学路上,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我踩着自己的影子蹦蹦跳跳,书包里装着的不只是试卷,更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

  现在的我依然会遇到困难,就像绿萝偶尔也会被虫子啃食叶片。但我知道,每一次疼痛都是成长的印记。站在教室窗前,看着那盆绿意盎然的植物,我忽然懂得:生命最美的姿态,就是在风雨中依然保持向上的勇气。那些曾经让我流泪的挫折,终将成为滋养生命的养分,让我们的灵魂长得更加丰盈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