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大禹陵作文600字四篇
更新时间:2025/7/27 20:49:00   移动版

  大禹陵寻踪

  晨光漫过会稽山的轮廓时,我踩着青石板走进大禹陵的牌坊。古柏的浓荫遮天蔽日,树影在 “大禹陵” 碑上摇晃,碑石的纹路里还沾着昨夜的露水,凉丝丝的像触到了千年的时光。

  神道两旁的石兽沉默伫立。石羊的犄角被摩挲得发亮,石马的鬃毛在风里仿佛还会飘动,最年长的石狮眼角已生出青苔,却依然瞪着圆眼,守着这片沉睡的土地。穿藏青色长衫的讲解员正指着碑刻讲述,“三过家门而不入” 的字句刚落,远处传来几声鸟鸣,倒像是从远古传来的应答。

  大禹祠的香炉里飘着青烟。我学着老人的样子,恭恭敬敬地鞠了三躬,抬头看见梁上的木雕 —— 大禹手持耒耜站在洪水里,衣袂被浪涛打得翻飞,脚下的蛟龙正仰头嘶吼。供桌上的烛火忽明忽暗,映得墙上的《治水图》忽隐忽现,仿佛能听见斧凿劈开山石的脆响,看见百姓夯土筑堤的身影。

  窆石亭里的巨石透着神秘。青灰色的石面上刻满了模糊的纹路,有说是治水的符号,有说是后人的题刻。我伸手触摸那些深浅不一的凿痕,指尖刚碰到最深处的凹坑,就像触到了大禹粗糙的手掌,带着泥土和水汽的温度。亭外的古柏上系满了红绸带,风吹过时簌簌作响,像无数人在低声诉说心愿。

  离开时,我在碑廊前驻足。历代文人的题咏在阳光下泛着光,苏轼的字迹洒脱如流水,王阳明的碑刻刚劲似山石。忽然发现,所有的文字都绕不开 “治水” 二字 —— 原来大禹陵的分量,从不止于一座陵墓、一方石碑。那些藏在草木间的敬意,那些刻在石头上的思念,早已把治水的故事,酿成了流淌千年的江河。

  暮色漫过陵门时,我回头望了眼会稽山。古柏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谁伸出的手臂,环抱着这片被庇佑的土地。卖茴香豆的阿婆正收拾摊位,竹篮里的豆子还带着焦香,她告诉我:“大禹啊,一直都在呢。”

  大禹陵访古

  清晨的会稽山还笼着薄雾,我们已站在大禹陵的神道前。九对石兽静静蹲踞在青石板路两侧,它们身上的露水在阳光下闪烁,像披着水晶铠甲。最前方的赑屃石碑已有些风化,但"大禹陵"三个朱红大字依然遒劲有力,仿佛能听见当年刻刀与岩石的碰撞声。

  穿过棂星门,古松的清香忽然浓烈起来。八百岁的罗汉松枝干虬曲,树皮裂成鳞片状,树冠却依然苍翠。树下有位老人正在清扫落叶,竹帚划过地面的沙沙声,与枝头鸟鸣一唱一和。拾级而上时,发现石阶缝隙里长着几簇青苔,摸上去像绒布般柔软。

  享殿前的青铜鼎泛着幽绿的光泽,我踮脚看鼎腹的饕餮纹,那些古老的线条竟在游动——原来是阳光透过树叶投下的光斑在作怪。殿内"江淮河汉思明德"的匾额下,几个孩子正跟着讲解员摹写甲骨文的"禹"字,毛笔尖在宣纸上笨拙地游走,墨汁晕染开像小小的治水地图。

  转到禹祠后的窆石亭,这块传说中葬着大禹的巨石黝黑发亮。伸手触碰的瞬间,冰凉的石面突然传来隐约的震动,不知是山风穿亭而过的错觉,还是地底千年暗流的回响。亭角铜铃叮当作响,惊飞了檐下筑巢的燕子。

  下山时选了临溪小径。潺潺的若耶溪水清澈见底,几片枫叶漂在水面,像小小的舟楫。溪边"禹穴"石刻旁,有位戴斗笠的老者在垂钓,他的倒影与水底的游鱼重叠,构成一幅流动的水墨。背包里的研学手册突然变得沉甸甸的,那些关于三过家门不入的故事,此刻都化作了山间湿润的雾气,轻轻附着在每个人的睫毛上。

  参观大禹陵

  清晨的禹陵风景区笼罩在一层薄雾中,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踏上这片神圣的土地。远远望去,禹王庙的飞檐翘角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向我诉说着大禹治水的古老传说。

  穿过棂星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苍翠的古柏林。这些参天古柏据说已有千年树龄,粗壮的树干上布满岁月的皱纹,枝叶却依然苍翠挺拔。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落,在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抚摸着粗糙的树干,仿佛能感受到大禹治水时那股坚韧不拔的精神正通过这些古树传递到我的心中。

  禹王庙前,一座高大的石牌坊巍然耸立。牌坊上"大禹陵"三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穿过牌坊,拾级而上,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台阶上。庙宇内,大禹塑像庄严肃穆,他手持耒锸,目光坚毅地望向远方,仿佛仍在关注着治水大业。我站在塑像前,耳边仿佛响起千年前黄河奔流的轰鸣声,眼前浮现出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场景。

  最令我震撼的是禹陵碑亭。亭内矗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着"大禹陵"三个篆体大字。碑文历经千年风雨,有些字迹已经模糊,但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庄重与神圣。碑亭四周松柏环绕,肃穆的气氛让人不由自主地放轻脚步。站在碑前,我仿佛看见大禹带领先民们疏导江河的身影,感受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

  午后,我漫步在禹陵的神道两侧。道路两旁排列着形态各异的石像生,有文臣武将,有神兽祥禽。这些石雕虽历经风霜,却依然栩栩如生。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对石象,它们高昂着头,长长的鼻子触地,仿佛在守护着这位治水英雄的陵寝。

  夕阳西下时,我依依不舍地离开大禹陵。回望这片神圣的土地,晨雾已经散去,阳光洒在禹王庙的金顶上,熠熠生辉。这次参观不仅让我了解了大禹治水的伟大功绩,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的精神传承。大禹精神就像这陵园里的古柏一样,历经千年风雨依然生机勃勃,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

  参观大禹陵

  我老家在绍兴。寒假期间,我们去看望爷爷奶奶,我就要爸爸带我去参观大禹陵。

  来到大禹陵正门前,首先看见一棵棵排得整整齐齐的小树像一个个绿色的卫兵正在站岗呢。路边还有石羊、石马等石雕动物。石羊有的站着,有的蹲着,还有的眼睛看着远方,好像在欢迎我们呢!最有趣的是石马,它有一双翅膀,正要飞向天空似的,显得十分可爱。

  我站在山脚下抬头一望,看见山顶上挺立着一座铜像。我想,它一定是大禹爷爷的雕像吧。于是,我就使劲地爬,有很多很多的台阶,爬不动了,我就给自己鼓劲,继续爬,终于爬到了山顶了,我高兴得喊起来:“我胜利了!”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仰起头,看着大禹爷爷的铜像。像高二十公尺。大禹爷爷身材魁梧,赫赫英姿,面向中原,挺着胸站在一块巨石上,显得十分威武。他高高的前额,一张方方正正的脸,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左手拿着铁锹,右手正指向前方,像在指挥老百姓们抗洪救灾。

  这时候,我想到课文中的《大禹治水》。大禹爷爷为了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的孩子已经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长得什么样子。这时,我心里很激动,默默地对大禹爷爷说:“您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治水英雄。”

  大禹爷爷,我爱您,我永远怀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