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游黄山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5/8/2 9:47:00   移动版

  黄山游记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怀揣着对这句千古名言的向往,我踏上了黄山之旅。这座屹立于安徽南部的名山,如磁石般吸引着无数热爱自然的人,今日,我也终于能一睹它的风采。

  清晨,曙光初照,我们从山脚下出发。乘坐缆车缓缓上升,眼前的景色如展开的画卷,连绵山峦、茂密竹海与陡峭岩壁交织,壮阔非凡,我不禁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惊叹。

  缆车抵达半山腰的玉屏楼,这里是观赏奇松的绝佳之地。迎客松宛如热情好客的主人,张开双臂欢迎着每一位游客。它的枝干苍劲有力,针叶郁郁葱葱,在悬崖峭壁上扎根生长,历经风雨却依旧屹立不倒,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轻抚它粗糙的树皮,我感受到生命的坚韧。

  漫步在山间小径,耳边传来鸟鸣与蝉噪交织的乐章,清新的竹香和泥土气息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途中,怪石接连映入眼帘。“猴子观海” 惟妙惟肖,一块巨石宛如猴子蹲在山头,凝视着翻腾的云海;“仙人指路” 也十分传神,好似仙人伸出手指,为旅人指引方向。这些怪石形态各异,让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这位神奇的雕塑家。

  历经攀爬,我们终于登上了海拔 1860 米的光明顶。站在山顶,清风拂面,吹散了一路的疲惫。极目远眺,“一览众山小” 的豪情涌上心头,连绵群山尽收眼底,在云海的环绕下,如梦如幻。此时,阳光洒在身上,带来阵阵暖意,也让我对黄山的雄伟有了更深的体会。

  黄山的云海堪称一绝。云雾如轻纱般缭绕在山峰间,时而轻盈飘逸,时而汹涌澎湃,山峰在云海中若隐若现,仿佛人间仙境。我置身其中,仿佛成了这仙境中的一员,所有烦恼都被抛到九霄云外。

  黄山之行,不仅让我领略到奇松、怪石、云海的壮美,更让我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与洗礼。它的美,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让我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与热爱。若有机会,我定会再次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续写与黄山的奇妙缘分。

  黄山游记

  晨光熹微时,我们已站在云谷寺前。山岚如薄纱缠绕着青松,石阶上凝着露水,踏上去"吱呀"作响。导游说,登黄山要过"三关":喘气关、腿软关、心跳关。我暗自好笑,心想不过是座山罢了。

  初登山时,石阶尚算平缓。两旁松树姿态各异,有的似迎客,有的如送别。行至半山亭,后背已洇出汗渍。转头望去,来路隐没在云海中,恍若悬空。这才明白"喘气关"的厉害——每吸一口气,都像在吞咽潮湿的棉花。

  正午抵达玉屏楼,双腿开始不听使唤。倚着栏杆啃干粮,忽见远处山峰破云而出。阳光泼在花岗岩上,山体竟泛出金属般的光泽。石缝间斜生的松树,像插在盔甲上的羽箭。山风掠过,松针簌簌,恍惚听见金戈铁马之声。

  傍晚在光明顶等日落。人群挤在观景台,快门声此起彼伏。当夕阳坠入云海那刻,整个山谷突然寂静。霞光染红了七十二峰,宛如熔岩在群峰间流淌。我的心脏剧烈跳动,不知是缺氧还是震撼。

  夜宿山顶旅馆,被褥潮湿如浸过山雾。凌晨被同伴拉去看日出,黑暗中只见无数手电光点在盘山道上流动,像一条星河向山顶汇聚。当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时,我突然懂了徐霞客说的"登黄山天下无山"——不是因为它最高,而是每块岩石都在诉说造物者的鬼斧神工。

  下山时选择步行,膝盖疼得像塞了碎玻璃。途经梦笔生花处,见几位老者支着画架写生。他们笔下的黄山,比实景更多三分苍劲。原来这座山最神奇处,是让人人都成了诗人,每块石头都能长出故事。

  游黄山记

  凌晨四点,山脚的汤口镇仍浸在浓雾里。我背着水壶,跟着人潮挤进云谷寺缆车时,心里像揣着一只扑腾的麻雀——既怕高,又怕错过日出。缆车缓缓上升,雾被切成一缕缕白绸,脚下松枝如墨泼出的剪影,一晃而过。

  下了缆车,才发觉雾已留在山腰,山顶却是另一重天。石板路像一条灰白的绸带,缠绕在青黑色的山体上。我拾级而上,迎面的风带着松脂的清香,凉得透亮。路旁古松把枝桠伸得很低,仿佛要替行人拂去尘埃;偶有一阵山风掠过,松针便发出簌簌的低吟,像在说“慢些,慢些”。

  最险莫过“鲫鱼背”。两侧万丈深渊,只容一人侧身而过的石脊在云雾中时隐时现。我双手紧攥铁链,心跳声盖过山风。一步、两步……当脚尖终于踏上平坦处,回望那条细如刀背的石梁,汗水顺着鬓角往下淌,却带着说不出的畅快——原来恐惧尽头,是更广阔的天空。

  赶到光明顶时,东方已泛起蟹壳青。人群屏息,忽听一声惊呼:一线橘红划破天际,云海被点燃,浪头般翻涌。太阳像被谁托着,一点点跃出云层,万道金光倾泻,把远处的莲花峰镀成一朵盛开的金芙蓉。我怔在原地,连相机也忘了举。那一刻,所有的攀爬、喘息、汗水,都被镀上一层温柔的光。

  下山的路上,偶遇一位挑山工。扁担吱呀,两筐矿泉水在他肩头有节奏地晃。问他累否,他咧嘴一笑:“累,可黄山把力气还给了我——你看这石阶,一步一步,最后都成了风景。”我侧身让路,看他稳健的身影隐入云雾,忽觉黄山之高,不仅在海拔,更在人心。

  傍晚回到汤口镇,雾已散,山被夕阳染成黛紫。我摸摸酸痛的小腿,心里却盛满了风、松香与云海的余味。原来所谓“登黄山,天下无山”,并非夸张,而是当你站在云海之上,便学会了把视线放远,把心胸放宽。山的高,是用脚步丈量的;人的高,是以视野成就的。

  游黄山记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带着徐霞客的赞叹,我踏上了这座天下奇山的旅程。

  清晨五时,我站在云谷寺索道口,远处山峦如墨染的画卷缓缓展开。缆车升空的刹那,脚下的群峰渐渐清晰——那嶙峋的怪石像被仙人随意摆放的盆景,有的似仙人指路,有的如猴子观海。当第一缕晨光刺破云层,整座山突然活了过来,千万块岩石披上金甲,连松针都闪烁着碎金般的光芒。

  迎客松伸出苍劲的臂膀,在悬崖边站立了八百年。它的根系深深扎进岩缝,树皮皲裂如龙鳞,却依然保持着优雅的姿态。我站在树下仰望,松针上凝结的露珠折射出七彩光芒,恍若时光凝结的宝石。沿着陡峭的石阶向上,莲花峰的险峻令人屏息,近乎垂直的"百步云梯"贴着悬崖凿就,每一步都能听见自己剧烈的心跳声。

  最难忘的是光明顶的日出。凌晨四点,我裹着租来的军大衣挤在观日台的人群中。起初天空只是青灰色,渐渐泛起鱼肚白,云海在脚下翻涌如波涛。突然,第一缕金光刺破云层,像熔化的金汁倾泻而下,整座云海瞬间变成流动的黄金海。当朝阳完全跃出地平线时,七十二座山峰同时披上霞光,连飞鸟都成了剪影,在金色的海洋上投下细碎的影子。

  下山时,我的运动鞋已磨出了水泡,但心里装满了奇遇:与挑山工擦肩而过时,他们后背竹篓里沉甸甸的矿泉水瓶叮当作响;在始信峰遇见的松鼠,捧着游客给的瓜子吃得腮帮鼓鼓;还有那些刻在石壁上的古人题咏,"岂有此理""不可思议"的惊叹穿越时空,与我的感慨共鸣。

  黄山教会我的,是自然永远比人类的想象更瑰丽。那些看似不可能存在的奇松、怪石、云海,在这里却和谐共生了亿万年。离山时回望,暮色中的黄山像一幅水墨长卷,而我知道,这座山已经在我心里留下了永不褪色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