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主持人念出 “二等奖” 名单,却始终没有我的名字时,我攥紧了手里的演讲稿,指尖泛白。为了这次校园演讲比赛,我准备了整整一个月,每天放学后对着镜子练习语气、调整站姿,连梦里都在背诵稿子,可最终还是没能站上一等奖的领奖台。
走下台时,我不敢看老师和同学的目光,径直躲进了教学楼后的小树林。秋风卷起落叶,打着旋儿落在脚边,像在嘲笑我的狼狈。我蹲下身,把脸埋进胳膊里,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 那些付出的努力,难道都白费了吗?
不知过了多久,身后传来轻轻的脚步声,是语文老师。她在我身边坐下,没有安慰我,反而笑着说:“其实这次失败,对你来说是件好事。” 我抬起头,满脸疑惑地看着她。老师指着不远处的小树苗:“你看那棵树,要是一直顺顺利利长,没有经历过风吹雨打,枝干怎么会结实?人也一样,有时候失败比成功更能让人成长。”
老师的话让我愣住了。回到家,我打开演讲视频回放,第一次认真审视自己的表现:原来我在讲到激动处时,语速会不自觉变快,导致有些句子含糊不清;结尾部分的情感渲染也不够,没能打动听众。这些问题,在之前反复练习时,我竟从未发现。如果这次真的拿了一等奖,我恐怕永远都不会注意到这些不足。
从那以后,我开始针对性地改进:每天对着计时器练习语速,录制视频反复观察自己的表情和动作,还请老师和同学帮忙提意见。虽然过程很枯燥,但每一次进步,都让我更加踏实。
半年后的区演讲比赛,我再次站上舞台。这一次,我从容不迫,语气平稳又富有情感,最终拿到了一等奖。站在领奖台上,我忽然想起上次的失败 —— 如果没有那次失利,我不会有这么大的进步,也不会明白:失败不是终点,而是让我们看清不足、积累经验的起点。
原来,失败了真的很好。它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短板;更像一块垫脚石,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正是那些曾经的失败,才让后来的成功,显得更加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