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天空像被清水洗过,蓝得透亮。周六一大早,妈妈提着一只新买的“老鹰”风筝,带我直奔滨江公园。我踩着共享单车,风从耳边呼呼掠过,心里像揣着一只小鼓:上一次放风筝还是三年级,如今读初一的我,还能让“老鹰”重返高空吗?

宽阔的江堤草坪已成了五彩海洋。蜈蚣、金鱼、卡通英雄,在云端摇头摆尾。我迫不及待拆开包装,彩色尼龙布“哗”地展开,像一声热情的招呼。妈妈负责理线,我双手高举“老鹰”,迎着风奔跑。可它只肯在头顶打旋,随即狼狈倒栽。我急得直跺脚,眼泪差点跟着风筝一起落地。旁边一位白发爷爷笑着说:“小子,风也有脾气,先让它喜欢你。”他教我背对风口,把线轻放三米,再逆风小跑。我照做——“老鹰”抖抖翅膀,像被注入灵魂,猛地蹿上树梢高度,稳稳悬停。我仰头,阳光透过羽翼,把我的影子投在草地,一只真正的鹰仿佛落在肩上。
线盘在指间“吱呀”歌唱,我时而松线,时而轻拉,风筝越爬越高,只剩一个黑点悬在碧空。江风带着潮湿的咸味,吹乱我的刘海,也吹开胸腔里的阴云。我兴奋地把线盘递给妈妈:“您试试!”她却摆手,举起手机对准我,“咔嚓”一声,定格我仰面大笑的模样。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放飞的不仅是风筝,还有成长的重量——期中考的焦虑、青春的迷惘,全被五千毫米的风筝线悄悄系走,飘到云端之上。
午后,我们坐在堤岸吃草莓。我忽然发现线盘空了,“老鹰”只剩一个遥远的剪影。风势加大,线被拉得笔直,发出“嗡嗡”颤音。我担心它会断,急得手心冒汗。妈妈却拍拍我:“让它再飞高一点,别怕放手。”我深吸一口气,慢慢松线,风筝像得到自由的许可,猛地又窜升数十米,最终成为天空的一枚音符。我的心也随之豁然开朗:成长原来也需要放手的勇气。
夕阳把江面染成金色,我们收线回家。风筝落下时,布面猎猎作响,像给我鼓掌。我把“老鹰”小心折好,仿佛收起一段全新的自己。回家的路上,我偷偷告诉天空:下个周末,我还要来,让风筝继续替我探索更高的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