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脊上的火焰
鼓点从祠堂门口炸开时,我正攥着龙尾的木柄发抖。朱红色的龙鳞在阳光下闪着油亮的光,金线绣成的龙须垂在眼前,随着风轻轻扫过鼻尖,带着股新漆和香灰混合的味道。
这是村里的元宵庙会,我们这支少年舞龙队要在游行队伍里压轴出场。排练时总被老人们说 “没力气”,龙头的阿明举着沉重的龙首,胳膊上的肌肉绷得像石块,却总在转身时把龙身甩得歪歪扭扭。领舞的三叔公敲着铜锣骂我们 “像群没睡醒的猫”,他手里的鼓槌敲在牛皮鼓上,震得我手心发麻,龙尾的流苏扫过脚踝,痒得直想笑。
铜锣突然响了三声,短促得像急雨打在瓦上。阿明大吼一声 “起”,龙首猛地昂起,彩布缝制的龙身立刻绷得笔直。我跟着前面的人往前冲,木柄在掌心打转,差点脱手飞出去。龙尾的重量比想象中沉,每一步都像拖着团燃烧的火焰,汗水顺着额角流进眼睛,辣得视线模糊,却不敢停下擦拭 —— 三叔公说过,龙身不能断,断了就没灵气了。
穿过石板街时,两侧的鞭炮声炸成一片。红色的纸屑落在龙脊上,像给龙披了件碎花衣。围观的小孩伸手去扯龙须,被大人笑着拉开,他们的欢呼声混着鼓点,让脚步不由自主地加快。到了晒谷场中央,三叔公的鼓点突然变密,像春蚕啃食桑叶的急响。阿明领着我们绕出个 “S” 形,龙身起伏时,我看见龙腹下的阴影在地上游弋,真像有条活龙在翻腾。
最惊险的是 “盘龙” 动作。龙头猛地扎向地面,龙身跟着盘旋成圈,我被裹在中间,听见龙鳞摩擦的窸窣声,还有队友们粗重的喘息。木柄抵在腰上,疼得龇牙咧嘴,却死死攥着不敢松手。当三叔公的鼓点突然拉长,龙首再次昂扬而起时,我们踩着鼓点同时起跳,龙尾的流苏在空中划出道红弧,像道劈开暮色的闪电。
收势时,每个人的衣服都能拧出水来。阿明把龙首靠在祠堂的石柱上,龙头嘴里的宝珠还在微微晃动。我摸着龙尾的鳞片,发现掌心被木柄磨出了红痕,却不觉得疼。远处的烟花突然炸开,金色的光落在龙脊上,那些绣着的鳞片仿佛真的活了过来,在夜色里闪烁着古老的火焰。
回家的路上,耳边还响着鼓点的余韵。三叔公说,龙是要靠人气养的,我们今天的汗水,会让这条龙更有精神。摸着口袋里不知何时塞进来的糖,含在嘴里甜丝丝的,忽然懂得那些被木柄磨红的掌心,被汗水浸透的衣衫,都是在给这条龙注入真正的生命力 —— 就像祖辈传下来的手艺,总要有人攥紧接力的木柄,让龙脊上的火焰,永远烧得明亮。
龙魂
正月十五的雪下得正紧,青石板路上积了层薄雪,踩上去咯吱作响。我攥着爷爷亲手扎的龙尾,手心沁出的汗把金鳞片都浸湿了。这是我们村中断了十五年的舞龙仪式,而我是龙头后的第一个执棒人。
"记住,龙是活的。"爷爷把龙珠交到我手里时,枯枝般的手指在发抖。红绸扎的龙珠已经褪色,露出里面发黄的棉絮,就像爷爷退伍时带回来的那颗军功章。我抬头看龙头——黄师傅新绘的龙睛还泛着桐油的光,可那对琉璃眼珠分明是旧物,听说是从老祠堂的房梁上取下来的。
锣鼓突然炸响,龙珠猛地一沉。我慌忙举起龙杆,却听见身后"咔嚓"一声——二叔的龙身段卡在了槐树枝桠间。人群发出哄笑,我瞥见祠堂门口坐着的老人们集体别过了脸。雪粒扑在滚烫的脸上,分不清是雪水还是汗水。
转折发生在第三个巷口。不知谁家孩子点燃了鞭炮,炸响声中,龙珠突然被爷爷抛向高空。我本能地跃起,龙杆划出弧线的刹那,整条龙仿佛突然苏醒。龙身开始翻腾,二叔他们踩着鼓点越舞越顺,龙鳞在雪光中泛出流水般的金光。
舞到村口古槐下时,九十岁的太公让人搀着出来了。他颤巍巍的手抚过龙须,忽然老泪纵横:"五八年大旱那年,就是这条龙求来的雨......"雪停了,夕阳从云缝里漏下来,给龙须镀上金边。我这才发现,原来每片龙鳞背面,都写着一个先人的名字。
如今那条龙又回到了祠堂梁上。但每当元宵节鞭炮响起,我总感觉手心的龙杆在微微发烫。老人们说,舞过龙的人脊梁会比别人直些。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们曾托举过某种沉甸甸的东西——它比木头重,比岁月轻。
舞龙
"咚咚锵,咚咚锵——"震天的锣鼓声从村口传来,我挤在人群里,看见一条金红色的巨龙正盘旋而来。龙头高高昂起,镀金的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龙须随风飘动,活灵活现。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观看舞龙表演。记得小时候,爷爷总爱坐在堂屋里,一边喝着茶一边给我讲舞龙的故事:"我们村的舞龙队可有百年历史了,每到春节,龙灯一亮,来年就有好收成......"那时的我总觉得这是老人家的迷信,直到今天亲眼所见,才明白这传统背后的分量。
舞龙队的汉子们都穿着统一的红绸上衣,头扎黄色头巾。他们喊着整齐的号子,手中的木棍随着鼓点上下翻飞。龙头时而昂首向天,时而俯身贴地,龙身随之蜿蜒盘旋,就像真的巨龙在云中穿梭。最精彩的是"二龙戏珠",两条龙围着一颗闪闪发光的龙珠上下翻腾,时而纠缠在一起,时而分开又合拢,看得人眼花缭乱。
突然,一条龙"啪"地一声摔在了地上。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只见领头的汉子一个箭步冲上前,扶起龙头,大声喊道:"兄弟们,稳住!"其他队员立即调整步伐,龙身很快又恢复了流畅的舞动。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舞动。
表演结束后,我跑到后台,看见那些汉子们满头大汗,有的甚至磨破了手掌。但他们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一位老师傅告诉我:"舞龙讲究的是同心协力,龙身每节都要配合默契,就像我们中国人一样,团结才能兴旺。"
回家的路上,雨后的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我回头望去,那条金龙依然在村口舞动着,像一条燃烧的火焰,照亮了整个村庄。这一刻,我终于明白了爷爷常说的那句话:舞龙舞的不是龙,是咱中国人的精气神啊!
舞龙
大家看过舞龙吗?就是那十几个汉子举起顶着“龙身”的竽子在高矮不一的梅花桩上蹦蹦跳跳地追着“龙球”舞蹈的一种艺术形式,前不久,我校就举办了一场“舞龙大会”快随我一起去看看吧!
所有的班级都聚焦在操场上,鸦雀无声,静静地等待着。突然一阵急促的鼓声将我们的视线拉向了舞台中央,“嗵嗵嗵!咣咣咣!”几位中年人敲响了大鼓,身后静卧着两条巨龙,一黄一红,均有20米长,鼓声随之加快,只见老一辈的舞龙者挥舞黄龙上下翻腾,拼命追逐着“龙珠”,好像铁了心要将龙珠吞进肚中才罢休。另一边的同学们也不甘示弱,硬是学着舞龙者般上下翻腾,由于缺乏经验,红龙不受控制般的乱扭乱舞,忽上忽下,搅得到处尘土飞扬,闹得笑话百出。激昂的鼓声越来越快。两条龙似活了起来,不断的翻转和扭动,“龙珠”也越跑越快,眼看就要追不到了,两条龙一起加速差点撞翻了举着“龙珠”的同学。鼓声停息了,黄龙也迅速抓住了“龙珠”,这才安静了下来。
第二批同学登场了,这次有所不同,黄龙静立不动,似乎在观察着场上的形势,红龙则灵活地追着“龙珠”,明显熟练多了,又是翻转又是扭动,还时不时地穿过黄龙腹部,随着鼓点声,红龙舞得越来越快,黄龙突然站了起来,插入其中与红龙一起争夺“龙珠”,鼓声骤然停止,同学们也意犹未尽,恋恋不舍地放下竹竿。
接着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每次都有不同的惊喜,每次都有不同的体验,同学们玩得不亦乐乎,海潮般的叫好声,掌声也此起彼伏,良久不能停息。
好一次震憾人心的舞龙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