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叶里的端午
端午前三天,外婆的竹篮就浸在了井水里。篮底铺着的箬叶带着露水的凉,在晨光里泛着青绿色的光,像刚从河塘边采来的月光。
“要选叶尖带点黄的,裹得住糯米的香。” 外婆坐在青石板上,指尖划过叶片的纹路。她的指甲缝里总嵌着洗不掉的绿,那是年年包粽子留下的印记。我学着她的样子把箬叶折成漏斗,糯米却总从缝隙里溜出来,在竹篮里滚成颗颗碎玉。
母亲在灶台边熬着蜜枣,蒸汽把厨房的窗玻璃蒙成片白雾。“你外公年轻时能包出带花纹的粽子。” 她用筷子夹起颗蜜枣,枣肉的甜香混着箬叶的清,在空气里缠成线。我忽然看见墙上的老照片,二十岁的外公正把包好的粽子放进木甑,粽叶在他手里听话得像绸布,每个尖角都挺括如剑。
正午的阳光晒得井台发烫时,木甑里的粽子开始唱歌。咕嘟咕嘟的声响里,箬叶的清香顺着烟囱爬出来,引得隔壁的阿婆隔着院墙喊:“三婶,你家的粽子又勾人馋虫啦!” 外婆笑着往竹篮里多放了几个:“等下给小宝送些去。”
解开棉线的瞬间,糯米总粘着箬叶的绿。咬下去时,蜜枣的甜混着箬叶的凉在舌尖化开,忽然明白这粽子里包着的不只是糯米 —— 是外婆指尖的温度,是母亲熬枣时的耐心,是老井的水、院角的树,是代代相传的日子里,那点说不出却忘不掉的暖。
如今外公的木甑还蹲在灶房角落,每年端午,我们依然会在井台边包粽子。看着糯米在箬叶里慢慢成形,忽然懂得,所谓风俗,不过是把寻常的日子,用粽叶裹成思念的形状,再用时光的棉线,轻轻系住。
家乡的"送穷节"
每年农历正月初六,我的家乡都会举行一个特别的节日——"送穷节"。这个流传了几百年的风俗,承载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
记得去年送穷节那天,天还没亮,奶奶就轻手轻脚地起床了。我迷迷糊糊听见厨房传来窸窸窣窣的声响,跟着飘来一阵阵香甜的味道。等我揉着眼睛走进厨房,只见奶奶正把炒熟的黄豆、花生和芝麻装进一个个小红布袋里。她的动作那么轻柔,仿佛在对待什么珍宝。"这是'富贵袋',待会儿要分给大家的。"奶奶笑着解释,脸上的皱纹像绽放的菊花。
清晨的村庄笼罩在薄雾中,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摆出了旧扫帚、破衣服和用稻草扎成的小人。爸爸告诉我,这叫做"穷鬼像",代表着要送走的贫穷和晦气。大人们神情庄重,孩子们却兴奋地跑来跑去。我跟着爸爸把家里的旧物堆在村口的空地上,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新奇感。
最热闹的要数中午的仪式了。村长穿着深蓝色的对襟衫,站在晒谷场中央的高台上,手里举着火把。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了,晒谷场上人头攒动。当村长点燃那堆旧物时,火苗"呼"地窜起来,人群中爆发出欢呼声。火星四溅,像无数金色的蝴蝶在空中飞舞。奶奶把"富贵袋"分给孩子们,我捧着香喷喷的小布袋,感觉接过了全家人对新年的期盼。
傍晚时分,妈妈和邻居阿姨们端出了精心准备的"富贵饭"。雪白的米饭上铺着腊肉、香肠、红枣和花生,色彩鲜艳得像幅画。我们全家围坐在院子里,就着渐暗的天光吃饭。晚风送来焚烧艾草的清香,爸爸说这是为了驱邪避秽。我嚼着香甜的米饭,听着远处传来的鞭炮声,心里暖暖的,仿佛真的看见了好运正朝我们走来。
现在的送穷节,虽然不再像古时候那样隆重,但这份传统依然温暖着每个家乡人的心。它不仅仅是个仪式,更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一条看不见的纽带。每当我回想起那天的火光、香气和笑脸,就会觉得,无论走到哪里,这份乡情永远是我最珍贵的财富。
《家乡的年味儿》
腊月二十三那天,奶奶往灶台上摆了一盘糖瓜,青烟袅袅中,她轻声念叨:"糖瓜祭灶,新年来到。"我趴在门框上,看着糖瓜在火焰里微微发亮,忽然意识到,又一年春节要来了。
家乡的年是从腊月就开始发酵的。腊八那天,家家户户飘着腊八粥的甜香,红豆、绿豆、红枣、桂圆在锅里咕嘟咕嘟冒着泡,像极了过年时红火的日子。奶奶总说:"腊八粥要早喝,喝了腊八粥,福气跟着走。"我捧着碗,看米粒在浓稠的汤里沉浮,恍惚间,连空气都变得甜丝丝的。
最热闹的要数腊月二十八的"蒸年糕"。奶奶和妈妈在厨房里忙活,大铁锅里的水咕嘟作响,笼屉里的糯米粉一层层铺上去,撒上红枣、蜜饯,再盖上一层湿布。我蹲在旁边,看着蒸汽把奶奶的眼镜片熏得模糊,她却笑得眯起了眼:"蒸年糕,年年高嘛!"刚出锅的年糕热气腾腾,咬一口,软糯香甜,黏住了牙齿,也黏住了年的味道。
除夕夜的"守岁"更有讲究。全家人围坐在堂屋,八仙桌上摆满供品:中间是三牲,两边是苹果、橘子、糖果,寓意"平平安安""大吉大利"。爷爷说,守岁是为了给长辈添寿,可我们小孩子哪里熬得住?迷迷糊糊间,听见爷爷在讲"年兽"的故事,说它怕红色、怕光亮、怕响声,所以家家户户要贴红对联、挂红灯笼、放鞭炮。我揉着眼睛看窗外,果然,整个村子都浸在红色的光晕里,连风都带着喜庆的味道。
最让我难忘的是大年初一的"拜年"。天还没亮,我就被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吵醒。穿上新衣,先给爷爷奶奶磕头,他们笑呵呵地往我手里塞红包,说:"压岁钱,压住邪祟。"然后挨家挨户去拜年,每到一家,主人都会端出瓜子、花生、糖块,我们一边吃,一边说吉祥话。小孩子们像一群欢快的小麻雀,在村子里跑来跑去,口袋里装满了零食,脸上洋溢着藏不住的欢喜。
如今在外读书,每到过年,总会想起家乡的这些风俗。它们像一根无形的线,一头系着游子的心,一头系着故乡的烟火。那些祭灶的糖瓜、蒸腾的年糕、守岁的灯火、拜年的欢笑,早已不仅仅是仪式,而是刻进骨子里的乡愁,是无论走多远都忘不掉的年味儿。
题记:风俗是一条河,流淌着祖祖辈辈的温度;年味是一坛酒,酝酿着岁岁年年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