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陶渊明的作文素材
更新时间:2025/7/25 11:25:00   移动版

  东篱下的菊香

  课本里的《饮酒》总带着股清苦味。当老师讲到 “采菊东篱下” 时,窗外的玉兰花正落得纷纷扬扬,我忽然觉得那个站在菊花丛里的诗人,像株被时光遗忘的植物。

  第一次在画册里见他的画像,青布头巾裹着半旧的白发,指间捏着朵雏菊,眼神淡得像山涧的水。注释里说,他曾为五斗米折腰,却在四十岁那年摔碎官印,背着锄头走进了南山。“难道不后悔吗?” 我对着画像喃喃自语,那时的我正为月考排名掉了三名而掉眼泪,总觉得人生就该像爬楼梯,非要踩稳每级台阶不可。

  后来在图书馆翻到《归去来兮辞》,墨迹在泛黄的纸页上洇开,像他笔下的桃花源沾了水汽。“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这行字被人用红笔圈过,旁边写着极小的批注:“掉头走需要更大的勇气。” 我忽然想起祖父常说的话,种庄稼要看节气,强扭的稻谷不饱满。或许陶渊明不是懦弱地逃避,而是清醒地知道,自己的根该扎在泥土里,而非官场的红墙下。

  去年深秋去乡下写生,路过片野菊地。夕照把花枝染成金箔,有个老农蹲在花丛里摘菊花,竹篮里的花堆得像座小山。“这花换不了几个钱,” 他擦着汗笑,“但看着舒坦。” 风过时,满坡的菊花齐齐往一边倒,却没有一枝折断,倒像在朝某个方向鞠躬。那一刻,我忽然读懂了 “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意思 —— 不是傲慢,是守住自己的节气,就像这些野菊,风来便弯腰,风过仍挺直,永远把根扎在自己认定的土地上。

  如今再读 “悠然见南山”,终于明白那份淡然里藏着怎样的坚定。他让我知道,人生不是只有一条向上爬的路,有时候掉头走向田园,反而能遇见更辽阔的天空。就像那些野菊,不与桃李争春,却在秋霜里开出了自己的风骨。

  我敬佩他,不是因为他的诗有多美,而是他在人人追逐名利的年代,敢做那株 “带月荷锄归” 的菊 —— 知道自己要什么,更敢放弃那些不属于自己的。

  《我心中的陶渊明》

  五柳先生的形象在我心中,始终是那幅《归去来兮图》里的模样:一叶扁舟泊在野渡,船头立着个衣带飘飞的清瘦身影。但真正让我敬佩的,不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决绝,而是那株在他笔下"采菊东篱下"的野菊花里,藏着的生命智慧。

  初读《归去来兮辞》,只当是首普通的田园诗。直到那年暑假去乡下外婆家,看见烈日下佝偻着腰插秧的农人,才突然读懂"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沉重。陶渊明放弃的不仅是彭泽县令的官印,更是整个士大夫阶层的生存逻辑。这种选择需要多大的勇气?就像要求今天的我们主动退出内卷的赛道。

  但陶渊明最动人的地方在于他的"不彻底"。他笔下的田园并非虚幻的乌托邦,有"草盛豆苗稀"的歉收,有"弊庐交悲风"的贫寒。正是这种对生活本相的诚实,让他比那些纯粹的歌颂者更可亲。就像他在《责子》诗里无奈地写"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这种带着烟火气的自嘲,反而让高洁的隐士有了温度。

  我们这代人常在"躺平"与"内卷"间摇摆,陶渊明却给出了第三种答案。他归隐后依然"晨兴理荒秽",在劳动中建立生命的秩序;他"常著文章自娱",用创作抵抗精神的荒芜。这种既超脱又负责的态度,或许才是"诗意栖居"的真谛。

  如今每当我被功利主义裹挟时,就会翻开《陶渊明集》。那些写在农耕间隙的诗句,像一剂温和的解毒药。书页间仿佛能闻到混着稻香的墨气,提醒着在这个追逐六便士的时代,永远有人选择抬头看月亮——并且把月光酿成了酒。

  《一篱菊花照见风骨——我眼中的陶渊明》

  第一次读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我正被作业压得喘不过气。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像一泓清泉,瞬间浇灭了我心头的烦躁。那时我以为,他不过是个隐居避世的文人罢了。直到翻开《陶渊明集》,我才真正读懂,这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用一生书写了中国文人的精神脊梁。

  少年时代的陶渊明也曾怀抱着"猛志逸四海"的抱负。二十九岁出仕为江州祭酒,却因不堪官场束缚而辞官归家。后来他又先后出任桓玄幕僚、刘裕参军,却总在仕途与本心间痛苦挣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时,他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绝唱,毅然解印归田。这一决定看似任性,实则是历经沉浮后的清醒——他不愿让灵魂被功名利禄玷污,宁可在贫寒中守护精神的自由。

  归隐后的生活远非诗意。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自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亲自耕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双手磨出了老茧;他忍受饥饿,"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却始终不曾动摇。最艰难时,他不得不向邻居乞食,却依然能写下"叩门拙言辞"的幽默诗句。这种在困顿中依然保持尊严与乐观的精神,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为之动容。

  陶渊明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是他用生命诠释的处世哲学。他爱菊,因为菊花"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他嗜酒,因为"酒中有深味";他写诗,因为"此中有真意"。在他的笔下,平凡的农耕生活焕发出诗意的光彩:"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宁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生机,构成了中国人心中永恒的田园牧歌。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陶渊明孤独的背影愈发高大。当同时代的文人还在为功名奔波时,他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当世俗的价值标准将人异化时,他守护着内心的桃花源。今天,每当我被浮躁裹挟时,总会想起那个采菊东篱的身影——他教会我们,真正的富足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能否守住本心;生命的意义不在追逐什么,而在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或许就是陶渊明留给每个中国人的精神遗产:在喧嚣的世界里,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