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页上的绿意
美术课结束后,垃圾桶里躺着半摞画废的素描纸,雪白的纸页被颜料涂得乱七八糟,像被遗弃的云朵。同桌小林把我的废纸捡起来,反面折成纸飞机,机翼上还能看见我演算过的数学题。
“每棵树只能做三百张纸呢。” 他指着自然课本上的松树说。我想起老家后山的竹林,爷爷总用废报纸包笋干,说这样既防潮又不浪费。去年他把我的作业本空白页订成小本子,现在还放在厨房当菜谱写着 “红烧肉放三勺糖”。
班级开始收集废纸那天,我在抽屉深处翻出幼儿园的涂鸦本。纸页边缘已经泛黄,却舍不得扔掉。小林教我把旧试卷折成收纳盒,装铅笔的样子像座小房子。他说这些纸会被送到造纸厂,变成新的作业本,就像树叶落在土里,又会长出新的嫩芽。
现在我的铅笔盒里总躺着块橡皮头,演算时尽量在纸页上挤着写。每当看见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作业本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迹间,仿佛能看见棵棵幼苗在生长 —— 原来节约的每一张纸,都是给未来种的树。
纸间春秋
作业本最后一页的空白处,爷爷用毛笔教我画了一只墨虾。他的笔尖在纸上轻轻一顿,虾的触须就活了过来,仿佛要在字里行间游动。这让我想起老师说过,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时,大概不会想到有一天纸张会变得如此廉价。
教室里,总能看到被揉成团的草稿纸,像雪球似的在课桌间飞来飞去。有次我展开一个纸团,发现上面还有半页空白。同桌小林满不在乎地说:"反正一块钱一本练习簿。"但当我带他去参观手工造纸作坊,看匠人们将树皮浸泡、捶打、晾晒,整整十五道工序才得一张宣纸时,他盯着自己刚撕下的作业本页角,突然红了脸。
现在我的书包里总放着块白板,打草稿时用可擦笔写写画画。美术课剩下的边角料,都被我做成书签,夹在《昆虫记》里的那只"墨虾"旁边。上周班会课,我们算了一笔账: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三张纸,全校一年就能少砍三百棵树。这个数字让教室突然安静下来,只有窗外银杏叶沙沙作响,像是大地在轻轻鼓掌。
爷爷说纸是有生命的,它记取了树木的年轮,承载着人类的文明。当我小心抚平试卷的折角时,仿佛触摸到了某种延续千年的温度——那不仅是节俭的美德,更是对自然的敬畏,对文化的珍重。
节约用纸,守护绿色家园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王老师拿着一摞厚厚的废纸走进教室,脸色凝重地说:"同学们,这些纸都是你们昨天扔掉的作业本,有的只用了一面,有的甚至只写了几行字。"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我低头看着自己抽屉里刚用了一半的笔记本,心里涌起一阵愧疚。
纸张看似普通,却凝聚着大自然最珍贵的馈赠。一棵生长了20年的大树,只能生产约3000张A4纸。据统计,我国每年消耗的纸张相当于砍伐1亿多棵大树。想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去年春天和爸爸去郊外植树的情形。爸爸说:"种一棵树需要三年才能成材,而砍伐却只需要几分钟。"当时我不以为然,现在想来,每一张纸的背后都是树木的生命。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浪费纸张的现象随处可见。有的同学写作业时随意涂改,一张纸没写几个字就扔掉;有的办公室打印机旁堆满了单面打印的废纸;商场里免费提供的购物小票、宣传单被随意丢弃......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累积起来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我曾经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如果每个中国人每天节约一张纸,一年就能节约4745亿张纸,相当于保护了近1600万棵大树。
节约用纸其实并不难。我们可以养成双面打印的习惯;用过的作业本反面可以用来做草稿纸;购物时尽量选择电子小票;收到传单时先想想是否真的需要。在学校里,我们可以开展"纸张回收计划",把废纸收集起来送到回收站。我所在的班级就设立了"节约用纸小标兵"评比,现在同学们都养成了随手关灯、节约用纸的好习惯。
节约用纸不仅是为了省钱,更是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每节约一张纸,就意味着少砍一棵树,多保留一片绿色。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守护这片绿水青山。记住,节约用纸不是口号,而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环保行动。正如环保志愿者常说的那句话:"今天你节约用纸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