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街道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5/7/30 12:20:00   移动版

  巷口的老槐树

  从我记事起,家门前的石板街就带着股淡淡的煤炉味儿。清晨五点,王大爷的豆浆车准会 “吱呀” 一声停在老槐树下,铁皮桶里的豆浆冒着白汽,混着他吆喝的调子,把整条街从睡梦中唤醒。

  街道不长,两旁的房子都是青瓦红墙。左手边第二家是修鞋铺,李师傅总坐在小马扎上,手里的锥子在鞋底穿梭,叮叮当当的敲打声能传到街尾。他的玻璃柜里摆着各色鞋钉,像装满了亮晶晶的星星。每次我妈让我去修鞋,他都会多给我一块水果糖,糖纸在阳光下闪着彩光。

  街中间的杂货店是孩子们的乐园。刘奶奶把橘子糖摆成小山,泡泡糖罐子里插着彩色的小旗子。放学后我总攥着几枚硬币在柜台前徘徊,玻璃罐里的话梅干浸在蜜里,连空气都带着酸甜味。有次我把钱弄丢了,趴在柜台上直掉眼泪,刘奶奶塞给我两颗话梅,说:“下次带成绩册来换,考满分多给一颗。”

  最热闹的是傍晚。下班的人骑着自行车叮铃铃穿过街道,菜摊的阿姨大声吆喝着 “新鲜的黄瓜”,卖糖葫芦的大叔举着红通通的靶子,在人群里灵活地穿梭。老槐树下的石凳上,总有几个老爷爷在下象棋,棋子拍在木桌上 “啪啪” 响,路过的人忍不住停下脚来支招。

  去年街道翻新,青石板换成了平整的水泥路,可王大爷的豆浆车还在老地方,李师傅的修鞋铺添了台新机器,刘奶奶的杂货店门口装了亮闪闪的招牌。走在熟悉的街上,晚风带着槐花香拂过脸颊,我忽然明白,那些藏在吆喝声、敲打声里的温暖,早就刻进了这条街的骨头里。

  熟悉的街道

  每天放学回家,我都要走过那条熟悉的小街。这条街不长,从头到尾不过五百步的距离,却装着我整个童年的记忆。

  街口的老槐树是这条街最忠实的守卫。春天,它会撒下一地米粒大小的槐花;夏天,浓密的树荫像一把绿色的大伞;秋天,金黄的落叶铺成柔软的地毯;冬天,光秃秃的枝丫上偶尔会停着几只麻雀。王爷爷总爱坐在树下的石凳上晒太阳,看见我经过就会从口袋里摸出一颗水果糖。

  往前走二十步是李阿姨的杂货铺。褪色的红招牌上,"便民商店"四个字已经模糊不清。玻璃柜台里摆着五颜六色的糖果,最下层还有我小时候最喜欢的"跳跳糖"。李阿姨的收音机永远在放着咿咿呀呀的戏曲,但她总能第一时间听见风铃的声响,从里屋快步走出来招呼客人。

  街中间那段路特别有意思。张叔叔的修车摊前永远堆着各种自行车零件,他黝黑的手上总沾着油污,却能把任何坏掉的车子都修好。隔壁是家飘着香气的烧饼铺,刚出炉的烧饼金黄酥脆,表面的芝麻像星星一样闪着光。我最喜欢看老板用铁钳夹烧饼的样子,动作利落得像在表演杂技。

  再往前就是我最爱的段落了。这里的围墙矮矮的,爬满了爬山虎。春天时,墙缝里会钻出几株倔强的蒲公英;夏天,蟋蟀在草丛里开音乐会;秋天,可以捡到形状特别的落叶;冬天,偶尔能在墙角发现一串小猫的脚印。

  这条街的尽头有一盏老路灯,灯光昏黄得像快要睡着的样子。每次走到这里,我都要回头望一望。那些熟悉的店铺,那些亲切的面孔,在暮色中渐渐模糊,却又清晰地印在我的心里。我知道,明天早晨,它们又会以崭新的模样迎接我。这条街就像一本翻不完的故事书,每天都有新的情节在上演。

  熟悉的街道

  每天清晨,我都会走在这条熟悉的街道上。梧桐树的枝叶在晨风中轻轻摇曳,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条街记录着我的成长,承载着无数温暖的回忆。

  街道的拐角处有一家老早餐店。店面不大,却总是挤满了人。老板娘李阿姨已经在这里经营了二十多年,她那带着乡音的吆喝声成了这条街的晨曲。"小笼包要趁热吃""豆浆加糖吗",她总能记得每个熟客的喜好。记得去年冬天我感冒,她特意给我多放了姜末,那碗热腾腾的豆浆温暖了我的整个冬天。

  往前走几步,就能看见王大爷的修鞋摊。一张小凳子,一个工具箱,就是他的全部家当。王大爷总是戴着一副老花镜,专注地修补着每一双鞋子。有一次我的运动鞋开胶了,他二话不说接过鞋子,三下五除二就修好了,还特意加固了鞋底。"小姑娘,这鞋还得穿好几年呢。"他笑着说。现在想来,那双鞋我穿了整整三年。

  街道中段有一棵老槐树,树下常年摆着几个石凳。夏天的傍晚,这里总会聚集着乘凉的老人。张爷爷总爱在这里拉二胡,悠扬的琴声飘荡在暮色中。李奶奶则带着她的孙子孙女们玩跳房子游戏,欢笑声此起彼伏。记得小时候,我总爱蹲在树下观察蚂蚁搬家,一待就是整个下午。

  这条街道见证了我的成长。从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女孩,到现在能独当一面的少年,每一步都印在这条熟悉的街道上。虽然城市在不断变化,但这片街区的烟火气始终未变。它像一本厚重的相册,记录着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收藏着我最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