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小鸡 “撑伞”
去年春天,奶奶从乡下带来一纸箱小鸡。它们浑身毛茸茸的,像团黄澄澄的毛线球,叽叽喳喳叫起来,声音嫩得能掐出水。我蹲在纸箱旁看了半天,偷偷拿了妈妈织毛衣的竹针,想给它们搭个小窝。
那天突然下起了春雨。我看见小鸡们挤在纸箱角落发抖,突然想起课本上说 “小鸡不能淋雨”。急急忙忙翻出我的小花伞,撑开后罩在纸箱上。可伞柄太长,我只好跪在地上举着,胳膊酸得像要掉下来,却美滋滋地想:“这下你们就不会感冒啦。”
妈妈从厨房出来时,笑得围裙都歪了。“傻孩子,” 她轻轻捏我的耳朵,“伞盖不透气,小鸡会闷坏的。” 我这才发现,小鸡们正使劲往伞沿下钻,绒毛被水汽打湿,变成了深黄色。奶奶闻声赶来,找来块塑料布搭在纸箱上,边缘留着透气的缝隙:“这样既能挡雨,又能让风跑进来。”
雨停后,我把小鸡捧到院子里晒太阳。它们抖着湿漉漉的绒毛,突然对着我的花伞啄起来,原来伞面上印着小黄鸭图案。有只胆大的小鸡跳上伞柄,把塑料按钮啄得咔嗒响,结果脚下一滑,摔进我手心里,暖乎乎的身子蹭得我痒痒的。
后来那些小鸡长大了,每次我举着花伞经过鸡窝,它们就会扑腾着翅膀围过来。奶奶总说我那次差点闷坏小鸡,可我摸着伞面上的小牙印,觉得这是春天里最有趣的事 —— 原来关心别人的时候,就算闹了笑话,也会变成甜甜的回忆。
会跳舞的鸡蛋
科学课上,李老师神秘地拿出一个玻璃杯和一罐食盐。"今天我们要让鸡蛋在水里跳芭蕾。"她的话像一颗小石子,在我们心里激起一圈圈好奇的涟漪。
我小心翼翼地把鸡蛋放进清水里,它立刻沉到杯底,像个贪睡的胖娃娃。李老师让我们往水里加盐,雪白的盐粒像雪花般飘落。加到第三勺时,奇迹发生了——鸡蛋突然晃了晃圆滚滚的身子,慢悠悠地浮了起来!我的同桌小明激动得碰翻了盐罐,我们的实验桌上顿时下起了"盐雪"。
"再加点盐试试!"李老师眨着眼睛鼓励我们。我屏住呼吸,看着鸡蛋在盐水里跳起了舞:它时而浮到水面露出光溜溜的脑袋,时而沉到半中央转圈,活像个穿着白裙的芭蕾舞者。阳光透过玻璃杯照进来,鸡蛋周围泛起彩虹般的光晕,美得让人移不开眼。
最有趣的是小芳那组。他们加盐太多,鸡蛋直接"站"在了水面上,像在表演轻功水上漂。调皮的小刚用铅笔轻轻一戳,鸡蛋立刻左右摇摆,逗得全班哈哈大笑。李老师趁机讲解浮力的原理,那些原本枯燥的知识,此刻都变成了鸡蛋舞姿的注解。
放学时,我的校服口袋还装着几粒没化完的盐。摸着这些晶莹的小颗粒,我突然明白:科学就像这杯盐水,看似平常的事物里,藏着让鸡蛋跳舞的魔法。而发现这些魔法的钥匙,就是永远保持像鸡蛋般好奇的心——既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沉潜,也能在探索的浪尖上舞蹈。
一件有趣的事
"哈哈哈......"教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快的笑声,原来是我们班正在玩"贴鼻子"的游戏,那场面可真是有趣极了!
那天下午,李老师笑眯眯地走进教室,手里拿着一张画着卡通小丑的纸板。"今天我们来玩贴鼻子的游戏!"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我兴奋得手心都冒汗了,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似的"砰砰"直跳。
游戏规则很简单:蒙上眼睛,在原地转三圈后,把鼻子贴在小丑的脸上。第一个上场的是小明,他自信满满地走上讲台。老师用红领巾蒙住他的眼睛,他原地转了三圈后,像只无头苍蝇似的东倒西歪。只见他摸索着往前走,一会儿撞到桌子,一会儿碰到椅子,把大家逗得前仰后合。最后,他竟然把鼻子贴在了小丑的耳朵上,小丑顿时变成了"一只耳",同学们笑得直拍桌子。
轮到我时,我的心都快跳到嗓子眼了。蒙上眼睛的那一刻,眼前一片漆黑,我紧张得手心直冒汗。转完三圈后,我只觉得天旋地转,分不清东南西北。我小心翼翼地摸索着往前走,突然撞到了讲台,疼得我龇牙咧嘴。好不容易摸到黑板,我凭着感觉把鼻子贴了上去。睁开眼睛一看,哎呀!鼻子竟然贴在了小丑的嘴巴上,小丑好像在对着我们做鬼脸呢!
最搞笑的是小红,她把鼻子贴在了小丑的头发上,小丑瞬间变成了"三毛"。教室里笑声此起彼伏,有的同学笑得直跺脚,有的同学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连李老师也笑弯了腰。
这真是一堂令人难忘的课!通过这个有趣的游戏,我们不仅收获了欢笑,还明白了眼睛的重要性。现在想起来,那此起彼伏的笑声仿佛还在教室里回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