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三篇
更新时间:2025/7/31 12:57:00   移动版

  清明插柳

  家乡的清明,总带着股柳枝的清香。奶奶说,清明插柳能辟邪,还能让日子像柳条一样节节高。

  天刚蒙蒙亮,爷爷就扛着竹篮往村后的小河边去。他专挑那些刚抽新芽的柳条,说嫩枝插在门上容易活。我跟在后面跑,看他把柳条轻轻折断,断口处立刻渗出清亮的汁液,带着股淡淡的青草味。

  回家路上,遇见不少同村人,手里都攥着把柳枝。王婶笑着往我兜里塞了颗糖:“丫头,帮你奶奶把柳条插正些,今年准能长个子。” 我摸摸兜里的糖,甜丝丝的味道混着柳香,心里暖洋洋的。

  奶奶早把大门擦得干干净净。她教我把柳枝分成三股,交叉着绑在门楣上,顶端要留个弯弯的弧度,像道绿色的拱门。“你看,” 奶奶指着远处的麦田,“柳条一插,麦子就该拔节了。” 我踮着脚往门上插柳条,柳叶拂过脸颊,痒得我直笑。

  插完柳条,奶奶会用剩下的柳枝编个小小的环,戴在我的头上。她说这是 “柳冠”,能引来春天的灵气。我戴着柳冠在院子里跑,看爷爷把柳枝插进屋檐下的泥土里,“等这些柳枝长出根须,就移栽到田埂上,来年又是一片新绿。”

  如今每年清明,我都会想起家乡的柳条。那些插在门上的绿枝,不只是简单的风俗,更是祖辈们对春天的期盼,对日子的热爱。就像那年年抽出的新芽,把家乡的温情,悄悄种进了每个游子的心里。

  龙舟鼓点里的端午

  每年端午,我们小镇的龙舟赛比过年还热闹。天还没亮,青石板路上就响起"咚咚"的鼓声,像把整个镇子从睡梦中轻轻摇醒。

  河岸边早挤满了人。卖艾草的老伯把扎成小捆的艾叶插在竹筐上,清苦的香气混着粽叶的清香在空气里飘荡。我和小伙伴钻到最前排,看大人们给龙舟点睛——那支蘸着朱砂的毛笔在龙睛上轻轻一点,整条船顿时就"活"了过来。

  "咚!咚!"鼓声突然急促,六条龙舟像离弦的箭射了出去。桡手们古铜色的臂膀上滚着汗珠,随着鼓点起落,木桨激起的水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最精彩的是"抢青"环节,站在船头的少年一个鹞子翻身,从桥洞下摘走悬着的菖蒲束,岸边立刻爆发出震天的喝彩声。

  赛后,家家户户门楣上都插起了艾草。奶奶包的四角粽在锅里咕嘟作响,她往我手腕系五彩绳时说:"这绳子要等到第一场雨才能摘。"如今我在城市读书,但每到端午,耳边总会响起那穿透力极强的鼓点,仿佛还能闻到混合着汗水和艾草味的河风——那是家乡最鲜活的气息。

  家乡的年味儿

  我的家乡在江南水乡,每到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过年了。最让我难忘的,是除夕夜"守岁"的风俗。

  记得去年除夕,天还没黑,奶奶就忙着在厨房里蒸年糕。蒸笼里冒出白茫茫的热气,整个厨房都飘着甜甜的米香。奶奶说:"年糕年糕,年年高。"我和妹妹趴在灶台边,看着奶奶把雪白的年糕一个个摆放在竹匾里晾凉。

  傍晚时分,爸爸带着我们贴春联。红彤彤的春联上写着"福星高照",金色的福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我踮着脚尖帮忙按住春联的一角,爸爸用浆糊仔细地涂抹边缘。贴完春联,妈妈端来一盘刚出锅的饺子,一个个像金元宝似的躺在盘子里。

  最热闹的是年夜饭。圆桌上摆满了菜:红烧鱼寓意"年年有余",四喜丸子象征团圆,还有我最爱的糖醋排骨。爷爷给每个人倒了杯红酒,全家人举杯共饮。窗外不时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像在演奏欢快的新年乐章。

  吃完年夜饭,我们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奶奶准备了瓜子糖果,妹妹已经困得睁不开眼了。爸爸说:"守岁是为了辞旧迎新。"我强打精神,看着时钟的指针慢慢走向十二点。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窗外突然绽放出绚丽的烟花,照亮了整个夜空。

  这就是我家乡的年味儿,温暖又美好。每一个习俗都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期盼,让平凡的日子变得格外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