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桌旁的问号
我的同桌周子墨,课本上永远画满了密密麻麻的问号。那些红色的、蓝色的笔迹爬满书页空白处,像一群跃动的小鱼,总在知识的海洋里探头探脑。
数学课上,当大家还在为复杂的方程式皱眉时,他的手已经举得老高。“老师,” 他推了推鼻梁上的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睛亮得惊人,“如果把未知数换成图形,是不是能用几何方法解?” 讲台前的李老师愣了愣,随即露出赞许的笑:“这个思路很特别,我们一起来试试。” 那天的课堂笔记,周子墨记了整整三页,连例题旁都画着思维导图,用不同颜色标注出多种解法。
他的书包里总装着个旧牛皮本,封面上写着 “问题银行” 四个字。课间十分钟,别人在走廊里打闹,他却抱着本子往办公室跑,背影在人群里一闪而过。有次我凑过去看,发现本子里记着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为什么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英语里的时态能不能用数轴表示?” 甚至还有 “毛笔的笔锋为什么能写出不同粗细的笔画?”,每个问题后面都贴着黄色便利贴,写着解答日期和来源,有的来自老师,有的来自图书馆的《十万个为什么》。
最让我佩服的是他向同学请教时的认真。上次物理实验课,我侥幸做出了正确结论,他立刻搬着椅子坐到我旁边:“你调节滑轮高度的方法特别巧妙,能不能再演示一遍?” 我被他问得有些不好意思,手忙脚乱地重新操作,他却看得格外专注,铅笔在本子上飞快地画着示意图,连我碰倒砝码的小动作都记了下来:“原来砝码不能这样放,会影响平衡。” 后来这篇实验报告,他结合我们俩的方法做了改进,拿到了全班最高分。
期末复习时,周子墨的 “问题银行” 已经记满了大半本。他把大家常犯的错题整理成小册子,在班级里传看,封面上画着个举着放大镜的小人。“这些都是我踩过的坑,” 他笑着说,“希望大家能少走点弯路。” 有同学开玩笑说他快成 “行走的百科全书” 了,他却指着本子上新添的问号:“知道得越多,才发现不知道的更多呢。”
如今那本 “问题银行” 就放在我们课桌中间的抽屉里,牛皮封面已经磨出了毛边。每当我遇到难题想退缩时,就会看见封面上那个歪歪扭扭的问号,想起周子墨说过的话:“问号不是绊脚石,是通往答案的路标。” 他让我明白,真正的好学,从来不是装腔作势的姿态,而是对知识永远保持好奇,对未知永远怀揣热忱,像向日葵追逐阳光那样,不断向着真理生长。
问号同桌
我的同桌小林是个会走路的问号。他瘦小的身体里仿佛装着一台永动机,总有问不完的问题。阳光透过教室的玻璃窗洒在他的课桌上,那里永远摊开着写满疑问的笔记本。
数学课上,当老师讲到"圆周率无限不循环"时,小林突然"腾"地站起来,椅子腿在地面刮出刺耳的声响。"老师,那宇宙里有比π更长的数字吗?"他的眼睛在镜片后闪闪发亮,像两颗跳动的火星。全班哄笑起来,数学老师却扶了扶眼镜:"放学后我们讨论。"那天傍晚,我看见他们师生俩在黑板上写满公式,夕阳把两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更让人佩服的是他追根究底的精神。有次生物老师随口提到"树木通过根系交流",第二天小林就抱来一摞从图书馆借的《植物神经生物学》,书页间夹满彩色便签。午休时,他的脑袋几乎要钻进书里,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时不时推推眼镜嘟囔:"原来真菌是树木的互联网啊......"
他的问题常常让人措手不及。上周作文课,老师让我们描写春天,他却举手问:"老师,盲人怎么知道春天来了?"教室突然安静下来。后来我们全班陪他去特殊教育学校采访,回来时他笔记本上记满了盲童们描述的春天:是解冻的泥土味,是棉袄变薄的感觉,是操场边第一朵蒲公英绽放时细微的"啪"声。
现在我们的课桌中间摆着他做的"问题罐",里面塞满写着各种疑问的纸条。"为什么云不会掉下来?""蚂蚁会不会失眠?"......每当阳光照在那个玻璃罐上,里面折叠的纸条就变成了发亮的水晶。小林说,每个问题都是通向新世界的门把手。而我想,或许正是这些旋转的门把手,正在为我们打开一扇扇意想不到的窗户。
我的"十万个为什么"同桌
我的同桌小雨,有一双永远闪着好奇光芒的大眼睛,她的书包里永远装着三样东西:课本、笔记本和一支会"嗒嗒"响的红色圆珠笔。她是我们班出了名的"十万个为什么",就连课间十分钟,她的嘴也闲不下来:"老师,为什么课文里说'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是动词啊?""小雨,这道数学题能不能再讲一遍?"
记得开学第一周,语文老师讲到《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当老师分析到诸葛亮"借东风"的智慧时,小雨突然举手:"老师,三国时期真的有那么准的天气预报吗?"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大家都憋着笑看她。没想到语文老师不但没生气,反而夸她:"这个问题问得好!这说明小雨同学在思考历史背景。"下课后,小雨追着老师问了足足十分钟,直到上课铃响才依依不舍地回到座位。
数学课上,她更是"问题制造机"。有一次,李老师讲解分数应用题,刚在黑板上列出例题,小雨就举手了:"老师,能不能用画图的方法再讲一遍?"见老师同意,她立刻掏出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起了蛋糕和盘子。粉笔灰沾在她鼻尖上,她却浑然不觉,直到画出完整的解题思路才满意地坐下。同学们都笑她是"问题小达人",她却理直气壮:"不懂就要问嘛!"
最让我佩服的是她追着老师"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上周自然课讲植物光合作用,下课后她拦住自然老师问了三个问题:"为什么叶子是绿色的?""没有阳光植物会怎样?""晚上植物也会呼吸吗?"自然老师被她问得连连点头:"这些问题连我都得查资料才能回答。"结果第二天,小雨真的抱着一本《植物百科全书》来上学,书页上密密麻麻全是她用红笔做的记号。
现在,受小雨的影响,我们班刮起了一股"提问风"。课间总能看见同学们围在一起讨论问题,连最不爱发言的王明也敢举手提问了。小雨常说:"学问学问,就是要边学边问。"她那本厚厚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各种问题和答案,像一本会说话的"十万个为什么"。
这就是我的同桌小雨,她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小蜜蜂,在知识的花丛中飞来飞去,采集着智慧的花蜜。每当我看见她专注思考的样子,就会想起那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