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庐山游记作文4篇
更新时间:2025/8/2 17:31:00   移动版

  庐山游记

  “匡庐奇秀甲天下”,怀揣着对这句赞誉的无限向往,我踏上了前往庐山的旅程。

  初入庐山,那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便给我来了个下马威。车子如灵动的蛇,在峰回路转间穿梭,窗外的景色也如幻灯片般迅速切换。青山连绵起伏,似一条沉睡的巨龙;白云悠悠飘荡,宛如为这青山披上的轻柔纱衣。我紧紧盯着窗外,生怕错过任何一处美景,心中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沿着山路攀登,我首先来到了五老峰。抬头仰望,五座山峰好似五位席地而坐的老翁,面容慈祥,俯瞰着世间万物。我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开始攀登。山路崎岖,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双腿如灌了铅般沉重。但当我终于登上峰顶,眼前的景象瞬间让我觉得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远处的鄱阳湖波光粼粼,水天相接处,分不清是湖水还是天空。清风拂面,带来丝丝凉意,也吹散了我心中的燥热。我闭上眼睛,尽情享受这难得的宁静与美好,感受着大自然赋予的力量。

  离开五老峰,我迫不及待地奔向那令人心驰神往的三叠泉。还未靠近,便听到了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激昂乐章。走近一看,只见瀑布从高高的悬崖上飞泻而下,如一条银色的巨龙,气势磅礴。水流撞击在岩石上,溅起层层水花,似珍珠般晶莹剔透,又如烟雾般轻盈缥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这句诗此刻在我心中有了最真切的诠释。我站在瀑布下方,感受着那扑面而来的水汽,心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庐山的如琴湖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青山绿水之间。湖水碧绿如玉,清澈见底,能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湖岸四周,树木郁郁葱葱,倒映在水中,宛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沿着湖边漫步,微风拂过脸颊,带来阵阵花香,让人心旷神怡。湖中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为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增添了几分古朴典雅的气息。我静静地坐在湖边的长椅上,看着眼前的美景,思绪也随之飘荡,仿佛时间都静止了。

  除了绝美的自然风光,庐山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白鹿洞书院,这座古代文人墨客潜心求学的圣地,至今仍散发着浓郁的书香气息。踏入书院,古色古香的建筑映入眼帘,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充满诗意与才情的时代。我漫步在书院的小径上,想象着当年学子们在这里刻苦攻读的场景,心中对知识的渴望也愈发强烈。

  庐山,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我。这里的山、水、云、雾,每一处景色都让我流连忘返;这里的历史文化,每一段故事都让我沉醉其中。离开庐山时,我心中满是不舍,但我知道,这段美好的旅程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人生中一段宝贵的财富。

  雾锁庐山

  凌晨四点的牯岭街,路灯还裹着雾气。我们打着手电筒往含鄱口走,石阶上凝着的露水把运动鞋浸得透湿。山风掠过松林,发出类似海浪的声响,恍惚间竟错觉正走向海岸线。

  日出没有等来,却等来一场大雾。乳白的雾气从鄱阳湖方向涌来,顷刻吞没了观景台。身旁的摄影师叹了口气,收起三脚架。就在这时,一阵风突然撕开雾帐——下方千米处的云海正在沸腾,无数云浪撞击山崖,碎成飞沫溅在我们脸上。远处五老峰的剪影如卧佛侧卧,而我和父亲,正站在佛祖的睫毛上。

  午后误入一条野径。石缝里钻出的蕨类植物,叶片上还留着上古的纹路。转过某个急弯时,整片庐山瀑布突然撞进视线。它没有李白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倒像一匹被山岩扯碎的银绸,飘坠过程中又被树枝分拣成珠链。最神奇的是水雾折射出的彩虹,正好架在挑山工歇脚的亭子上,仿佛给这些沉默的脊梁加了冕。

  暮色中下山的旅游巴士像移动的观景盒。每转过一个发卡弯,车窗就会框出新画面:忽而是暮云合璧的锦绣谷,忽而是亮起灯火的如琴湖。后排上海来的老太太突然哼起《庐山恋》插曲,全车人跟着轻轻打拍子。那一刻,车窗映出我们模糊的笑脸,与窗外流动的山水叠在一起,成了最好的纪念照。

  庐山游记

  清晨六点,火车在九江站轻轻一抖,我便与父亲背着双肩包跳上了开往牯岭的大巴。车窗外,雾气像乳白色的丝绸,一缕缕缠上山腰;而山脚的稻田、村舍、白鹭,则在雾幕下时隐时现,宛如一幅被水晕开的水墨画。随着海拔升高,雾忽然散成碎絮,阳光像顽皮孩子,从云缝间“哗”地倒下一盆金粉,满山的绿瞬间被点亮——我第一次明白,什么叫“层林尽染”。

  第一站是花径。四月末,白居易笔下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果然不假。山外的桃花早谢,这里的却正热闹:粉瓣薄得像蝶翼,风一过,便旋成一阵花雨。我伸手接,却只接到一手清香。父亲笑我贪心,便把相机对准花雨中的我,说要把这“满袖春风”带回家。

  午后,我们沿锦绣谷栈道前行。左侧峭壁如削,右侧则是万丈空谷;谷底云雾翻滚,像一锅煮开的牛奶。最险处名为“龙首崖”,一块巨石突兀伸出,形似龙头。我颤巍巍踏上“龙鼻”,双腿发软,却又忍不住俯瞰:白云在脚下奔涌,偶尔露出一抹翠绿的山尖,仿佛大海里的孤岛。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深意——原来庐山的美,在于它永远不肯让你一眼看透。

  傍晚,我们抵达三叠泉。尚未见泉,先闻其声:先是低沉的“隆隆”,继而转为清脆的“哗哗”。转过一个山口,瀑布忽然从天而降,如白练悬空,又被两块岩石切成三段,层层叠叠,直跌百米。水汽扑面而来,瞬间给每根睫毛挂上细小的珍珠。我张开双臂,任水珠拍打脸颊,凉意从皮肤一直渗进心里。父亲说,这瀑布像极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初生时的澎湃、中途的曲折、落潭时的从容。我似懂非懂,却暗暗把这比喻写进日记。

  夜里住在牯岭镇的小客栈。推开木窗,松涛阵阵,银河像泼洒的牛乳挂在天际。远处山坳里灯火点点,是别人的窗,也像坠落的星。我泡一杯庐山云雾茶,看卷曲的茶叶在玻璃杯中舒展、旋转,仿佛又把整座山的云雾重新请回掌心。轻啜一口,甘醇里带着微涩,恰如这一天的旅程:有跋涉的辛苦,也有峰回路转的惊喜。

  次日下山,雾又起,像给庐山披上一层薄纱。我回望那条蜿蜒山道,心里生出一点不舍。原来,山与人之间也有默契:它把奇松、怪石、云海、飞瀑一一展现,我们把汗水、惊叹、欢笑、沉思留在它的褶皱里。等到多年后翻开相册,我想我仍会闻到那阵带着水汽的松香——那是庐山留给我的暗号,提醒我: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把脚步放轻,把眼睛擦亮,因为世界很大,而山外还有山。

  庐山游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带着对这句诗的向往,我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庐山。

  清晨,我站在庐山脚下仰望,整座山笼罩在薄薄的晨雾中,像一位披着轻纱的少女,若隐若现。乘坐缆车缓缓上升时,脚下的树林像一片绿色的海洋,随着山势起伏。当缆车穿过云层时,我仿佛进入了仙境,四周白茫茫一片,只有远处的山峰若隐若现,像一幅水墨画。

  第一站来到含鄱口,这里可以俯瞰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站在观景台上,远处的湖面波光粼粼,与天空连成一片蔚蓝。忽然,云雾从湖面升起,像一条白色的绸带缠绕在山间,让人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水。

  最让我难忘的是三叠泉瀑布。沿着陡峭的石阶往下走,远远就听见"轰隆隆"的水声。转过一个弯,壮观的瀑布突然出现在眼前:水流从高高的悬崖上飞泻而下,先跌入第一个潭中,再跃入第二个,最后冲入第三个深潭,就像一条银色的白练被折成了三叠。站在瀑布下方,细密的水珠打在脸上,清凉怡人,我忍不住吟诵起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走在庐山的石板路上,两旁的百年古树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都对庐山情有独钟。这里的云雾、瀑布、古树,都像一首无声的诗,一幅立体的画,让人流连忘返。

  夕阳西下时,我依依不舍地告别庐山。回头望去,整座山又笼罩在暮色中,若隐若现,仿佛在向我诉说着更多美丽的故事。这次庐山之行,不仅让我领略了"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景,更让我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