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小短文
更新时间:2025/8/15 12:00:00   移动版

  粽叶飘香端午节

  清晨的阳光刚爬上窗台,我就闻到了从厨房飘来的阵阵清香。妈妈正在包粽子,碧绿的粽叶在她的手中翻飞,像一只只灵巧的蝴蝶。

  "小懒虫,快起来帮忙!"妈妈笑着招呼我。我赶紧洗漱完毕,跑到厨房帮忙。案板上摆满了材料:泡得发白的糯米、红彤彤的枣子、金黄的咸蛋黄,还有妈妈昨天就泡好的五花肉。我最喜欢看妈妈包粽子了——她先把两片粽叶折成漏斗形,然后依次放入糯米、红枣和咸蛋黄,最后再盖上一层糯米,用绳子捆得结结实实。

  "为什么要包粽子呀?"我一边帮妈妈递线绳一边问。妈妈告诉我,这是为了纪念古代的爱国诗人屈原。相传屈原投江后,人们怕鱼虾伤害他的身体,就往江里扔粽子喂鱼。后来,包粽子就变成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中午,奶奶端来了雄黄酒,用筷子蘸了点涂在我的额头上,说是可以驱邪避毒。爸爸在门框上挂上了艾草和菖蒲,房间里弥漫着淡淡的草药香。最让我期待的是赛龙舟,虽然我们这里没有大河,但电视里正在直播各地的龙舟比赛。鼓手有节奏地敲打着鼓点,划手们整齐划一地挥动船桨,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在水面上飞驰。

  下午,我和小伙伴们约好去河边看龙舟。虽然没看到比赛,但我们在河边采了好多艾草,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小美还带来了她奶奶做的香囊,里面装着藿香、薄荷等草药,闻起来清新怡人。

  晚上,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粽子。我剥开自己包的粽子,糯米香甜软糯,红枣甜蜜多汁,咸蛋黄沙沙的口感特别棒。妈妈说,粽子要趁热吃,凉了就不好吃了。窗外的蝉鸣声此起彼伏,屋子里飘荡着粽叶的清香,这就是我最爱的端午节味道。

  这个端午节,我不仅尝到了美味的粽子,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温暖。那些古老的习俗,就像这碧绿的粽叶,包裹着一代代人的记忆与情感,在岁月的长河里代代相传。

  端午的艾草香

  晨露还挂在艾草叶上时,奶奶就挎着竹篮从河边回来了。她把带着湿泥的艾草捆成小束,挂在门楣上,青绿色的叶子立刻在木门上投下细碎的影子,空气里飘着股清苦的草木香。

  “快来系五彩绳。” 妈妈坐在堂屋的竹椅上,手里缠着红、黄、蓝、白、绿五种丝线。她捏着我的手腕绕了三圈,线头在掌心打个结,说这样能 “拴住福气”。五彩绳在手腕上晃悠悠的,阳光照上去,每根丝线都闪着细碎的光,像把彩虹系在了手上。

  厨房里早就飘出糯米的甜香。奶奶把泡了整夜的糯米倒进竹筛,水珠顺着米粒的缝隙往下滴,在青石板上积成小小的水洼。我学着她的样子把粽叶卷成漏斗,可糯米总从缝里漏出来,气得我直跺脚。奶奶笑得皱纹堆成朵花,用粗糙的手掌握住我的手,教我把粽叶折成三角形:“你看,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像个听话的小胖墩。”

  正午的阳光最烈时,爸爸把蒸好的粽子端上桌。解开棉线的瞬间,箬叶的清香混着豆沙的甜气涌出来,烫得人直吸气。我咬了口蜜枣粽,黏糊糊的糯米沾在嘴角,妈妈伸手帮我擦掉,指尖带着艾草的味道。屋檐下的艾草被晒得半干,风一吹,叶子互相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像在说些关于端午的悄悄话。

  傍晚收艾草时,我发现门后的五彩绳不见了。奶奶说那是 “替你带走了灾祸”,可我分明看见小猫的尾巴上缠着段彩色的线,正追着自己的影子在院子里转圈。艾草的香味浸在暮色里,混着饭菜的香气,把整个院子都裹得暖暖的。

  端午记事

  清晨五点半,艾草的气息就飘进了屋里。我揉着眼睛走到厨房,看见奶奶正在包粽子。她粗糙的手指灵活地翻动着翠绿的粽叶,像在跳一支古老的舞蹈。灶台上大铁锅里的水已经咕嘟咕嘟冒着泡,水汽把玻璃窗都熏模糊了。

  "来,帮奶奶系红线。"奶奶把包好的粽子递给我。那些棱角分明的粽子躺在掌心,像一个个穿着绿蓑衣的小娃娃。我笨拙地打着结,奶奶包的粽子总是四个角,而我系的红线总歪向一边。奶奶也不恼,只是笑着把我系的粽子单独放在一旁:"这是我家丫头专属记号。"

  门外传来吆喝声,是卖香囊的老伯推着自行车来了。车把手上挂满五色丝线编的小粽子,随风轻轻摇晃。妈妈挑了个绣着"平安"二字的香囊挂在我衣襟上,中草药的味道清清凉凉的,混着彩线被太阳晒过的暖香。

  最热闹的要数河边赛龙舟。我们赶到时,岸边已经挤满了人。突然鼓声大作,三条龙舟像离弦的箭般射了出去。红队桨手们喊着号子,古铜色的臂膀上青筋暴起;蓝队的鼓手是个白发老人,每敲一下都像要把全身力气砸进鼓里;而我们学校的黄队落在最后,却引得岸边学生齐声呐喊。水花飞溅中,我忽然看见领桨手的腰间,也系着个歪歪扭扭的红线粽子。

  回家路上,爸爸买了雄黄酒。奶奶用筷子蘸着在我额头画"王"字,说是防蛇虫的。我仰着脸,看见她皱纹里还沾着糯米粒。夕阳西下时,全家人围坐吃粽子。我专挑自己系的那几个,虽然形状古怪,但咬开后发现奶奶偷偷在里面多塞了颗蜜枣。

  夜深了,艾草还在门楣上轻轻摇曳。我摸着衣襟上的香囊,听见远处依稀还有鼓声传来。这个飘着粽香的节日,就像奶奶系的红线,把古老的传说和我们今天的生活,牢牢地绑在了一起。

  端午情长

  端午的风,吹过千年的时光,带着粽叶的清香,带着龙舟的竞渡声,带着屈原的悲壮与不朽,轻轻拂过心田,唤醒了沉睡的传统文化记忆。

  清晨,天刚蒙蒙亮,奶奶便开始忙碌起来。厨房里,传来阵阵粽叶的清香,那是端午的味道。奶奶将浸泡了一夜的糯米沥干,又准备了红枣、花生等馅料。她手法娴熟地将粽叶卷成漏斗状,填入糯米和馅料,再将粽叶一折一叠,用细绳紧紧缠绕,一个饱满的粽子便诞生了。不一会儿,锅里便冒出了热气,粽香弥漫在整个屋子里。我坐在桌边,看着奶奶忙碌的身影,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粽子里,包裹的不仅是食材,更是奶奶对家人满满的爱与关怀,是端午节最质朴的温情。

  午后,阳光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河岸边早已聚集了许多人,大家翘首以盼,等待着龙舟竞渡的开始。随着一声锣响,一艘艘龙舟如离弦之箭般冲出起点。船上的健儿们齐心协力,喊着号子,奋力划桨。鼓声、呐喊声、助威声交织在一起,震耳欲聋。龙舟在水面上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激起层层浪花。人们的心也随着龙舟的起伏而澎湃,为健儿们加油鼓劲。龙舟竞渡,不仅是一场速度与力量的较量,更是一种团结协作精神的展现,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它让我们看到了先辈们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激励着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傍晚时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粽子,聊着家常。爸爸讲起了屈原的故事,屈原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追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信念,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受触动。妈妈则轻声哼起了端午的歌谣,那悠扬的旋律在空气中回荡,仿佛将我们带回了那个古老的年代。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不仅品味着美食,更在传承着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凝聚着民族的魂魄。

  端午节,是一个充满诗意与温情的节日。它让我们在粽香中品味亲情,在竞渡中感受团结,在故事里铭记历史。愿这古老的节日,永远闪耀着文化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