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那盏灯作文
在我的求学生涯中,遇到过许多老师,但最让我难忘的,是教我五年级语文的李老师。她就像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了我成长的道路。
李老师有着一头齐肩的短发,总是梳得整整齐齐。她戴着一副圆圆的眼镜,笑起来时,眼角会泛起温柔的皱纹。记得第一次见到她时,她站在讲台上,用温和的声音说:"同学们,我是你们的新语文老师,希望我们能一起快乐地学习。"那一刻,我就喜欢上了这位亲切的老师。
李老师讲课特别生动。她总能把枯燥的课文讲得活灵活现,让我们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讲《草船借箭》时,她让我们分角色表演;学古诗时,她会带我们到校园里观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在她的课堂上,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最让我感动的是李老师对我的关心。有一次我考试失利,躲在教室里抹眼泪,李老师轻轻走过来,递给我一张纸巾,轻声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老师相信你能做得更好。"她利用午休时间帮我分析错题,耐心地讲解每一个知识点。在她的鼓励下,我的语文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现在每当我翻开课本,总会想起李老师那温柔的目光和耐心的教导。她不仅教会了我知识,更教会了我如何面对挫折,如何保持对学习的热爱。李老师就是我心中那盏永不熄灭的明灯,指引着我在知识的海洋中勇敢前行。
李老师的 “小太阳”
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总带着一副金边眼镜,笑起来时镜片后的眼睛会弯成小月牙,像个温暖的小太阳,照亮我们的课堂。
李老师讲课特别有趣。上次讲《秋天的雨》,她没直接念课文,而是拿出一片金黄的银杏叶,轻轻放在讲台上:“你们看,这就是秋天的信呀,叶子上的纹路,都是秋天写的悄悄话。” 说着还模仿雨滴的声音,全班同学都听得入了迷,连平时爱走神的同学都坐得笔直。遇到我们不懂的问题,她从不着急,而是耐心地举例子,直到我们点头说 “懂了” 才往下讲。
她不仅关心我们的学习,更在意我们的心情。有次我因为想家偷偷哭,李老师发现后,把我拉到办公室,递来一块草莓糖:“是不是想爸爸妈妈啦?别难过,在学校里,老师就是你的家人呀。” 她还陪我聊了好多有趣的事,我的眼泪慢慢就收住了。从那以后,不管是学习上的难题,还是生活里的小烦恼,我都愿意跟她说。
李老师的办公桌上,总放着我们的作业本,每本上面都有她认真写下的评语;放学时,她总会站在教室门口,看着我们一个个走出校门才离开。有这样一位像小太阳一样的老师,我们每天都过得特别开心。
点亮心灯的人
如果说每个人生命中都有引路的灯,那么老师就是那个点亮灯盏的人。
我的语文老师姓陈,个子不高,眼里却装着星辰大海。她的板书总是工工整整,每一个汉字都像被春风吻过般舒展。最难忘的是她批改作文时的模样——微黄的台灯下,她埋首于作业本间,红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成了夜晚最动人的旋律。
真正让我感受到这份重量的,是那个秋日的午后。我因比赛失利躲在操场角落哭泣,陈老师找到我,没有说安慰的话,只是坐在我身边,轻轻念起我作文里的句子:“成长就像爬山,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看到的风景。”她转过头,目光温柔而坚定:“写得真好,你要相信自己笔下的力量。”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老师教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如何用文字温暖自己,照亮他人。她批改的每一个红字,都是点亮心灯的火种;她说的每一句鼓励,都是支撑我们飞翔的风。
如今,每当我提笔写作,总会想起那双盛满星光的眼睛。老师啊,您用一支红笔,为我们划出通往世界的路;用满腔热爱,让平凡的岁月绽放光芒。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就是老师——不是雕塑家,却精心雕琢着每个灵魂;不是太阳,却让无数心灯长明。
我的老师
在我的学习生涯中,遇到了许多位老师,但其中有一位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就是我的语文老师——李老师。
李老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她有着一头乌黑的长发,常常扎成一个马尾,显得精神又干练。她的眼睛总是带着温柔的笑意,让人感到亲切和温暖。她的课堂生动有趣,总是能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讲解复杂的知识,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记得有一次,我在作文上遇到了困难,怎么也写不好。李老师发现了我的问题,便在课后主动留下来辅导我。她耐心地给我讲解写作的技巧,还给我看了很多优秀的作文范例。在她的指导下,我逐渐找到了写作的感觉,作文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当我拿着第一次得到“优”的作文本给李老师看时,她那欣慰的笑容,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李老师不仅在学习上关心我们,更在生活中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有一次,我生病了,没有来学校上课。李老师知道后,专门来到我家,给我补课。她详细地讲解了我落下的课程内容,还带来了学校里同学们对我的问候。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老师深深的爱和关怀。
李老师还非常注重培养我们的品德和习惯。她常常教导我们要诚实守信,要尊重他人,要努力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她的每一堂课,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的教育。
李老师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用她的爱心和耐心,浇灌着我们这些幼苗。她的教诲,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我衷心地感谢李老师,感谢她为我付出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