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语文老师李老师,全班同学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她抱着旧教案走进教室的身影。她没有耀眼的光环,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一个个温暖的细节,在我们心里种下了对语文的热爱,也留下了一辈子难忘的师恩。
李老师的第一 “宝”,是那本泛黄卷边的旧教案。教案封面上的 “语文” 二字已经模糊,翻开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红色批注 —— 有的是补充的诗词典故,有的是标注的易错读音,还有的是针对不同学生的教学思路。有一次上课前,我偶然看到她在教案上修改《背影》的教学设计,旁边特意写着:“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买橘子时的动作描写,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亲情。” 那堂课上,当她讲到父亲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的细节时,特意让我们回忆自己父母的付出,不少同学都红了眼眶。后来我才知道,这本教案她用了十年,每年都会根据学生的特点重新修改。李老师常说:“语文不是死记硬背,是要让文字走进心里。” 而那本旧教案,正是她用心教学的最好见证。
她的第二 “宝”,是一摞装满了朗读磁带的铁盒。李老师总说:“朗读是打开语文大门的钥匙。” 每天早读课,她都会拿着磁带走进教室,老式录音机里传出她温润的声音 —— 读李白的《将进酒》时,激昂豪迈,仿佛能看到诗人举杯邀月的身影;读朱自清的《春》时,轻柔舒缓,让我们仿佛置身于繁花似锦的春日里。有一次,我因为胆小,不敢在课堂上朗读课文。李老师没有强迫我,而是把我叫到办公室,递给我一盘磁带:“这是我读的《小王子》,你先跟着读,等准备好了,我们再一起读。” 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对着磁带练习,渐渐地克服了胆怯。当我终于在课堂上完整朗读完一篇课文时,李老师笑着为我鼓掌:“你看,你读得比磁带里还好听。” 那盘磁带我一直珍藏着,每当听到里面熟悉的声音,就会想起她鼓励的眼神。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她藏在作业本里的鼓励便签。每次批改作业时,李老师都会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写下不同的便签。我的作文总是写得很平淡,有一次作业本里夹着一张画着笑脸的便签:“你的作文很真实,如果能在细节描写上多下功夫,一定会更精彩。试试描写一下妈妈做饭时的动作吧?” 我按照她的建议修改作文,果然得到了好评。班里的调皮鬼小宇不爱写作业,便签上却写着:“你上次写的《我的足球梦》很有感染力,老师相信你只要用心,一定能写出更好的文章。” 那些五颜六色的便签,有的是鼓励,有的是建议,有的甚至只是一句 “今天的字写得很工整,继续加油”,却像一束束光,照亮了我们的学习之路。
如今,我们即将毕业,李老师的旧教案依旧在更新,朗读磁带依旧在早读课上响起,作业本里的便签依旧温暖。我忽然明白,真正的师恩,从来都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藏在教案的批注里,藏在磁带的朗读声中,藏在便签的字迹里。李老师用她的耐心与热爱,让我们懂得了语文的美好,更学会了用真诚对待生活。这份藏在细节里的师恩,我们会永远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