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半,我在路灯下背书。光晕笼罩着翻开的书页,像为每个字镀上金边。这是高三最寻常的清晨,却也是我离梦想最近的时刻。

我的梦,始于三年前那个闷热的午后。
物理老师随手在黑板画下火箭升空的轨迹:“谁能说出第一宇宙速度?”教室里一片寂静。我盯着那道优美的弧线,忽然想起小时候,在田埂上追逐蜻蜓,总幻想能像它们一样挣脱地心引力,飞向无垠的天空。
从那天起,我成了同学眼中的“怪人”。当大家在讨论最新的游戏皮肤时,我在草稿纸上演算轨道方程;当周末的教室空无一人,我对着从旧书摊淘来的《航天概论》冥思苦想。母亲心疼地劝我别太拼命,我却在她担忧的目光里,看见了自己燃烧的倒影。
最难忘那个冬夜。距离物理竞赛只剩一周,我面对一道复杂的变轨问题,从黄昏算到深夜。十一遍尝试,十一遍失败。窗外的雪无声飘落,我在第十三遍验算时,忽然福至心灵——不是计算错误,而是我固守的思维需要变轨。
那一刻,我明白了追逐的真正含义:不是沿着别人的轨迹奔跑,而是在无人走过的荒野,踏出自己的路。
如今,高考在即。课桌上刻着“逐梦”二字已模糊,但梦想的轮廓却愈发清晰。我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宇航员,但每个仰望星空的人,都可以在自己的轨道上发光。
凌晨的灯光依旧昏黄,我却能在每个公式里看见璀璨星河。原来,逐梦从来不是未来的某个节点,而是此刻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是解出难题时的心跳加速,是深夜里与梦想的每一次无声对话。
十八岁,人生逐梦正当时。我们如一枚枚等待点火升空的火箭,蓄积了全部力量,只为挣脱引力的瞬间。当倒计时结束,火焰喷涌而出——那不只是奔向预定轨道,更是向着无垠宇宙,发出属于这个时代最年轻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