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未必有益作文
更新时间:2025/7/27 13:52:00   移动版

  书架上的阴影

  表哥把那本封面印着骷髅头的漫画塞进我书包时,阳光正透过图书馆的玻璃窗,在《安徒生童话》的封面上投下温暖的光斑。他说这书比课本有趣百倍,书页间还夹着张潦草的书签,画着把滴血的匕首。

  起初我确实被那些光怪陆离的情节吸引。上课偷偷翻看时,老师发现了夹在数学书里的漫画,封面上的暴力画面让她的眉头拧成了疙瘩。“有些书像带刺的野玫瑰,” 她把漫画没收时轻声说,“看着好看,碰了会扎手。”

  后来我在表哥的书桌里,看见那本漫画的内页被画上了更多狰狞的涂鸦。他说这是 “释放压力”,可月考成绩出来,他的名字从红榜前端滑到了末尾,作业本上的字迹也变得潦草,像被狂风吹乱的野草。

  图书馆的李阿姨给我推荐了《昆虫记》。当我读到法布尔描写萤火虫捕食的段落时,忽然明白真正的好书会像萤火虫的光,照亮世界的奇妙;而那些充斥着暴力与低俗的文字,不过是书架上的阴影,只会让人迷失方向。

  现在我的书包里总装着本《小王子》,书脊被摩挲得发亮。表哥也把那本漫画扔进了回收站,他说还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更有力量。阳光落在我们并排摆放的书本上,温暖得没有一丝阴影。

  开卷未必有益:论阅读的选择与思考

  古人云"开卷有益",然而不加选择的阅读犹如囫囵吞枣,非但无益身心,反可能误入歧途。书籍如同食物,既有滋养心灵的琼浆玉液,亦有毒害思想的腐臭糟粕。真正的阅读智慧,不在于卷帙浩繁,而在于明辨慎取,将文字转化为思想的养分。

  不加选择的阅读可能导致认知的混乱与价值观的扭曲。战国时期韩非子在《五蠹》中尖锐指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某些宣扬暴力、歧视或反科学的书籍,如同思想的毒药,会侵蚀读者的判断力。明代思想家李贽因沉迷异端学说最终走向极端,清代才子金圣叹批《水浒传》过度推崇草莽英雄而招致杀身之祸。这些历史教训提醒我们,阅读需要批判性思维的过滤网,而非全盘接受的漏斗。

  阅读的深度比广度更为重要。孔子读《易经》韦编三绝,苏格拉底质疑书本知识而倡导思考,都展现了深度阅读的价值。宋代朱熹提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的读书法,强调"字字咀嚼,句句反刍"。明代张溥每读一书必抄七遍,这种将书籍内化为血肉的功夫,远胜于现代人浮光掠影的"快餐式阅读"。当我们在信息爆炸时代追逐阅读数量时,或许更需要学习古人"旧书不厌百回读"的专注精神。

  阅读的终极意义在于启迪智慧而非堆砌知识。鲁迅先生告诫青年"要读活书,不要读死书",强调将书本知识与现实观察相结合。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论阅读与书籍》中尖锐指出:"不加思考地滥读,人的心智就会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真正的阅读应当如蜜蜂采蜜,既广泛涉猎百花,又能酿出属于自己的思想之蜜。法国作家福楼拜教导莫泊桑写作时强调"观察力比阅读更重要",道出了阅读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开卷有益"的古训需要新的诠释。我们应当像神农尝百草般谨慎选择读物,以批判性思维消化文字,将阅读转化为思想的磨刀石而非记忆的负重。唯有如此,方能在浩瀚书海中淘得真金,使阅读真正成为照亮心灵的明灯,而非遮蔽视野的迷雾。

  开卷未必有益

  古人云:"开卷有益",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辩证地看待这句话。就像一枚硬币有两面,书籍既能载舟,亦能覆舟。开卷是否有益,关键在于读什么书、如何读书。

  翻开历史长卷,因读书不当而误入歧途的例子比比皆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企图通过控制书籍来愚化百姓;纳粹德国焚烧犹太典籍,试图抹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这些极端案例告诉我们,当书籍被别有用心者利用时,就会变成禁锢思想的枷锁。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

  在现实生活中,不良书籍的危害同样不容忽视。网吧里,一些青少年沉溺于暴力血腥的游戏攻略;地摊上,充斥着教人投机取巧的"厚黑学";网络上,各种标题党文章扭曲事实真相。我的同学小明就曾因为沉迷玄幻小说,上课走神、作业抄袭,成绩一落千丈。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警示我们:开卷未必有益,关键在于选择。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开卷有益"呢?首先,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苏轼读《庄子》时曾感叹:"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这种与作者心灵对话的阅读境界,才是读书的真谛。其次,要注重经典阅读。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论语》《史记》等经典著作,历经千年沉淀,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在这个知识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更要学会甄别书籍。就像蜜蜂采蜜一样,既要广泛涉猎,又要取其精华。让我们记住:开卷未必有益,但善读必有大益。唯有以理性之光照亮阅读之路,才能在书海中撷取真知,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