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月儿圆作文
更新时间:2025/8/7 17:01:00   移动版

  八月十五月儿圆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是一年中秋至,我趴在窗台上,望着天上那轮皎洁的明月,不由得想起了这句诗。

  傍晚时分,天空还飘着几朵淡淡的云彩,像给月亮姑娘蒙上了一层薄纱。我趴在阳台上,目不转睛地望着东方的天空。突然,一道银光划破云层,月亮悄悄探出了头。起初,它还羞答答地只露出小半边脸,像一块被咬了一口的月饼。渐渐地,它越升越高,云彩也知趣地散开了,整个月亮终于完整地展现在夜空中。

  月光如水般倾泻而下,把院子里的桂花树镀上了一层银辉。我搬来小板凳,和爸爸妈妈一起坐在院子里赏月。妈妈端出了香甜的月饼,有豆沙馅的、蛋黄馅的,还有我最爱的水果味。爸爸给我讲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说月亮上住着美丽的嫦娥和一只玉兔。我仰着头,仿佛真的看见月宫里有个翩翩起舞的身影。

  突然,一片调皮的云彩飘过来,给月亮蒙上了面纱。我着急地伸手去拨,却怎么也够不着。爸爸笑着说:"那是月亮在和我们捉迷藏呢!"果然,没过多久,云彩又飘走了,月亮重新露出了笑脸,比之前更亮更圆了。

  夜深了,月亮依然高高地挂在天上,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我忽然明白,无论我们身在何方,只要抬头望月,就能感受到家的温暖。这轮中秋的圆月,承载着人们对团圆的期盼,也寄托着对亲人的思念。

  八月十五月儿圆

  院中的老桂树落了一地碎金,奶奶把竹桌搬到月光里,月饼的甜香混着桂花香漫开来。搪瓷盘里的月饼摆成圈,五仁馅的、豆沙馅的、蛋黄馅的,像围着月亮开了朵花。

  爷爷的藤椅晃出 “咯吱” 声,他指着天上的圆月说:“这月亮啊,就像咱家人的心,到了这天准能凑齐。” 他的烟斗在月光里明灭,烟圈飘向月亮,仿佛要给那轮圆玉系条纱巾。爸爸举着相机拍月亮,镜头里的圆月周围镶着圈光晕,像被谁描了道金边。

  我和妹妹比赛谁的月饼摆得像月亮。她把小月饼叠成塔,我用月饼渣拼出只兔子。妈妈笑着给我们剥石榴,红宝石似的籽落进瓷碗,溅起细碎的月光。“吃块月饼,” 她把最大的五仁月饼塞给我,“里面的青红丝,还是你姥姥寄来的呢。”

  远处传来孩童的笑闹声,谁家的灯笼在巷口晃,像颗会跑的星星。抬头看时,月亮正悬在桂树梢,清辉淌下来,把每个人的笑脸都镀得软软的。原来八月十五的月亮之所以圆,是因为家家户户的团圆,给它添了最暖的光。

  银盘下的团圆夜

  青石小院里的桂花树刚点上金粟,月光就漫过了瓦檐。奶奶搬出老榆木方桌,桌腿与青砖摩擦的声响,惊飞了枣树上打盹的麻雀。

  供月的月饼是奶奶亲手打的。她苍老的手指捏着木模,在面皮上压出嫦娥奔月的纹路。枣泥馅里藏着完整的核桃仁,咬开时会露出琥珀色的芯子,像突然窥见了月亮的秘密。供果中的石榴最得月光青睐,红宝石般的籽粒在瓷盘里折射出细碎的光点,恍若银河碎屑。

  "月亮里有棵桂花树。"爷爷用烟斗指点玉盘上的阴影。我眯起眼睛,看见吴刚的斧头正砍在树影的褶皱处,每道纹路都是古人望月时留下的目光。隔壁小满突然跑来,往我手里塞了块兔儿爷糖,糯米捏的玉兔在掌心泛着青白的光。

  拜月时,全家人的影子在月光下叠成一座小山。奶奶的银簪、父亲的茶杯、我的红领巾,都在供桌上投下淡淡的轮廓。晚风掠过时,月饼的香油味与桂花香缠在一起,把整个院子酿成了月光下的酒窖。

  如今那方榆木桌已朽,但每个中秋夜,当我掰开市售的蛋黄莲蓉月饼,总能尝到记忆里核桃枣泥的余韵。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只是看月的人,渐渐成了别人眼中的月光。

  八月十五月儿圆

  八月十五,月亮像一个银色的盘子,高高地挂在夜空中。我站在阳台上,看着那轮圆月,心里充满了期待和兴奋。

  记得小时候,每到中秋,奶奶就会在院子里摆上一张小桌子,上面放着月饼、水果和茶水。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奶奶总是会给我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我听得入了迷,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她。月亮好像也在听,悄悄地爬得更高了。

  今年的中秋,我一个人在外地读书。虽然不能和家人一起团圆,但我还是买了一盒月饼,坐在窗边,静静地赏月。月光洒在我的书桌上,把一切都照得亮堂堂的。我闭上眼睛,想象着家人此刻也在看着这同一轮明月,心里暖暖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虽然距离把我们分开,但月亮却把我们的心连在了一起。八月十五的月儿圆,圆得就像我对家人的思念,无论多远,都能感受到彼此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