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爬满的钟楼
晨读的铃声还没响起时,教学楼后的紫藤架已经醒了。淡紫色的花串垂在锈迹斑斑的铁架上,风过时便轻轻摇晃,把影子投在红砖墙上,像谁用毛笔写了满墙的诗。我踩着露水走过时,总爱伸手碰那些花瓣,沾得指尖都是清甜的香。
三楼最东头的教室,第三排靠窗的位置永远留着半块橡皮擦。那是数学课代表的专属座位,她总把橡皮切成两半,一半自己用,一半借给忘带文具的同学。阳光从窗玻璃斜切进来,在她的练习册上投下菱形的光斑,铅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和窗外的蝉鸣凑成了夏天的序曲。
操场边的香樟树已经有三层楼高了。去年运动会,我们班的接力棒掉在树根下,班长趴在草丛里摸索时,被虫咬了满胳膊的红疙瘩。后来每次经过那棵树,他都要停下来踢踢树干:“这家伙藏东西的本事真不赖。” 树影在跑道上晃啊晃,把我们的笑声筛成细碎的光斑。
食堂门口的公告栏永远贴着泛黄的通知,边角卷成波浪形。最底下那张 “失物招领” 是我写的,寻一支断了笔尖的钢笔。三天后,它出现在我的课桌抽屉里,笔帽里夹着张纸条:“笔尖修好了,试试看还能不能用。” 字迹歪歪扭扭的,像刚学写字的孩童。
暮色漫上来时,钟楼的灯光准时亮起。紫藤花在晚风里轻轻摇晃,香樟树的叶子沙沙作响,仿佛都在说:明天见呀。我背着书包走过熟悉的甬道,看自己的影子被路灯拉得老长,忽然明白,所谓校园,就是这些刻在时光里的细节 —— 半块橡皮,一支钢笔,或是某棵树下的约定,早已悄悄长成了我们青春里最温暖的模样。
熟悉的校园
清晨七点十分的教学楼,阳光刚刚爬上西侧的爬山虎墙。我踩着预备铃跑进校门,保安老张正在擦拭那块"出入下车"的黄铜牌子。他抬头冲我咧嘴一笑,缺了颗门牙的豁口里,飘出豆浆的甜香。
走廊拐角处的公告栏上,优秀作业展的边角又翘起来了。我顺手抚平卷边的胶带,指腹蹭到去年运动会留下的双面胶痕迹——那会儿我们班接力赛夺冠,班长把奖状贴在这儿,撕下来时留了块"伤疤"。现在透过玻璃窗,能看见值日生正踮着脚擦黑板,粉笔灰在晨光里飞舞,像一场微型雪崩。
操场东边的老槐树又粗了一圈。体育课时我靠在树荫下,树皮上刻着的"早"字已经肿成了疤痕。那是三年前转学的李磊刻的,他总说这棵树像鲁迅课桌上的那棵。此刻树杈间有个残缺的羽毛球,白色的羽毛沾着去年的雨水,在风里轻轻颤抖。
实验室的水龙头还是滴滴答答漏着水。化学老师边抱怨边用烧杯接水,突然"咦"了一声——窗台上的凤仙花开了,去年毕业班留下的种子,居然在硫酸铜溶液的瓶子后头发了芽。我们凑过去看时,阳光透过红花瓣,在实验报告上投下胭脂色的光斑。
放学铃响过三遍,图书馆的灯还亮着。管理员的收音机里放着《回家》,她擦拭书架的动作像在跳慢三步。我归还《飞鸟集》时,发现扉页的借阅卡上,自己的名字和学姐的只隔两行。她的字迹有些褪色了,像秋霜打过的枫叶。
暮色漫进校园时,我站在走廊拍毕业照。取景框里是熟悉的场景:老张在收晾晒的拖把,值日生拎着空荡荡的垃圾桶往器材室走,而那块"出入下车"的铜牌,正把最后一缕夕阳反射到爬山虎叶子上。这些画面在我心里显影了三年,此刻终于定格成永恒。
熟悉的校园
清晨的阳光穿过香樟树叶,在教学楼的瓷砖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站在校门口,望着那道熟悉的电动门缓缓开启,恍惚间又回到了三年前那个忐忑不安的开学日。
沿着铺着红砖的小路往前走,两旁的香樟树依旧挺拔。记得初一那年,我和小琪总爱在树荫下背书,她总爱把课本卷成筒状当望远镜,假装是"校园侦察兵"。现在树下多了几个新生,正模仿着我们当年的样子嬉戏打闹,那歪歪扭扭的"侦察"姿势,惹得我不禁莞尔。
转角处的公告栏换上了新的月考光荣榜。我的目光不自觉地搜寻着那个熟悉的位置——初二时,我的名字曾连续三个月霸占榜首。如今榜上新人辈出,但那张被风吹日晒得有些褪色的红纸,依然让我想起班主任王老师说过的话:"成绩会褪色,但奋斗的过程永远鲜活。"
教学楼的走廊里,瓷砖缝里还嵌着几颗去年运动会撒下的彩纸屑。三楼最东边的教室传来朗朗书声,我站在窗外,看见那个坐在窗边的男生正托着腮帮子望天——那是我常坐的位置。记得在这里,我和同桌小林曾经为了一道数学题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却发现我们都理解错了题意,相视一笑间,连窗外的梧桐叶都跟着沙沙笑起来。
食堂飘来熟悉的饭菜香。打饭窗口前排起的长队,餐桌上永远不够用的纸巾,还有值周老师那句"不要浪费粮食"的唠叨,都和记忆里分毫不差。只是当年总把饭菜洒在桌上的小胖,现在居然成了帮低年级同学打饭的志愿者。
夕阳西下时,我最后看了眼操场。红色的跑道上还留着运动会时的号码布碎片,篮球架下的影子被拉得老长。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镌刻着我们的青春印记,而明天,又会有新的故事在这里上演。
站在校门口回头望去,教学楼顶的时钟指向五点整——和三年前的放学时间分秒不差。原来有些东西,永远不会随着时间改变。
书籍引路,花香作伴
当一股沾着花香的秋风吹进教室,当楼下一幅幅书画散发起墨香,当我们踏上草地,相识又不熟悉的校园映入眼帘。
在校园度过六年,从来没细心观赏过她——一位传授知识的“母亲”,今天有幸在老师的引导下,漫步整个校园。
第一眼,便是天桥,刚入学时天桥给我的记忆再深不过啦。如今天桥上放上了一盘盘秋菊,紫的、黄的,似风中舞蹈的舞者,装点着桥,这座使我与学识连接的桥。
第二眼,错落有致的书架,沾着淡淡的书香,《父与子》令人捧腹大笑,《史记》令人回味无穷,又令人明知过去。
下了楼,秋菊正盛开,一朵朵似秋天的公主,白的如一轮皎月,紫的似一颗璀璨的宝石,黄的像灿烂的太阳,蓝的仿佛又是另一片天空······菊花的花香四处弥漫,这花香沁人心脾。
第三眼,是一幅幅书画,看,那幅【和悦】沧桑有力,仔细一看还能看到刚劲的笔锋,可以看出这位小作家多么认真,再回首端详另一幅,轻盈,笔画柔美,细细闻,还能闻见墨香,当时笔尖肯定是在画纸上随力而舞动······这一幅幅是作品,是心血,更是回报校园最好的礼物。
走出校门,母校110岁生日时的祝福贺卡还在墙上随风摇摆,无数的祝福组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形状,这些既是贺卡,是同学们对母校的感谢。这些又是一封封书信,是六年级同学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透过栅栏我再一次仔细端详起4年纪时我们种的小树,当年还不足我们高的小树在风雨的洗礼下早就爆出了新芽,长出了绿叶。这些不正和我们一样?这些不正和我们的母校一样?只有经历过风雨,经历过苦难才会长出绿叶,获得成功!
新的学校,新的风采,书籍引路,花香作伴,书香沁人,花香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