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时光
教学楼前的梧桐树总在晨读时落下几片叶子,像谁悄悄翻开了季节的书页。初三(2)班的窗台上,多肉植物挤在玻璃罐里,最胖的那棵顶着个歪歪扭扭的蝴蝶结 —— 是去年运动会时,班长用彩带剩下的边角料系的。
数学课的粉笔灰在阳光里跳舞。张老师转身写板书时,后桌的男生正用圆规在草稿纸上画小人,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混着窗外的蝉鸣,像支没调的歌。突然 “啪” 的一声,他的圆规掉在地上,全班的目光都聚过来,张老师却笑着捡起圆规:“下次画完记得收起来,别让几何图形跑出来捣乱。”
操场边的紫藤架是天然的音乐厅。春雨过后,花瓣落在跑道上,踩上去像踩着碎紫水晶。女生们坐在长椅上跳皮筋,绳子甩动的节奏里,总能掺进几声男生打篮球的呐喊。有次我捡到只被雨淋湿的麻雀,捧在手心时,它抖着翅膀蹭我的指尖,羽毛上还沾着紫藤花的香气。
食堂的消毒柜总在午休时发出嗡嗡声。打饭阿姨的勺子敲在不锈钢餐盘上,叮当声里混着 “多来点青菜” 的请求。我总爱坐在靠窗的位置,看阳光透过玻璃,在米饭上镀层金边。有次发现邻桌的女生在给鸡腿去皮,原来她总把肉多的部分分给挑食的妹妹,自己只吃骨架上的碎肉。
毕业典礼那天,我们在紫藤架下系满心愿卡。风过时,卡片哗啦啦地响,像无数只白色的鸟。张老师站在人群里,鬓角的白发比去年明显了些,手里举着我们送的向日葵,花瓣上还沾着谁不小心蹭上的墨水。我突然发现,教学楼的墙面上,爬山虎已经爬过了三楼的窗台,像在悄悄记录着,我们在这里度过的每一个清晨与黄昏。
校园里的时光标本
清晨六点半的校园还浸在靛蓝色的雾气里,食堂烟囱冒出的白烟是第一个醒来的。它慢悠悠地飘过光秃秃的梧桐枝桠,惊起了蹲在钟楼尖顶上的鸽子群。我哈着白气跑过操场,看见体育老师已经在霜地上画出雪白的跑道线,他的旧棉鞋在草坪上留下两串深绿的脚印。
教学楼走廊的墙壁是会呼吸的。那些被无数书包蹭过的瓷砖,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像一块块被盘出包浆的玉石。三年二班的后门永远吱呀作响——那是去年小胖撞坏的合页,总务处修了三次后终于放弃。现在这声响成了我们的下课铃,比电子铃声更有温度。
最神奇的是实验室窗台上的那排蚕豆苗。生物课解剖用的蚕豆,被某个调皮鬼塞进了花盆,如今已经蹿到三十厘米高。它们弯曲的茎秆上还挂着当初的标签牌:"子叶""胚芽",仿佛要把课本插图种进现实里。李老师发现后没有拔掉,反而给每株都系了红绳:"看看能不能结出学霸豆。"
放学后的篮球场是另一个世界。夕阳把篮板染成橘红色,球鞋摩擦地面的声音像某种特殊的语言。小美总坐在看台上背单词,偶尔抬头看我们打球,她马尾辫晃动的节奏,恰好和远处琴房飘来的《致爱丽丝》合拍。
这些碎片被收进我的铁皮铅笔盒:一片梧桐叶标本,半截粉笔头,还有从旧课桌缝里撬出来的,不知哪届学生刻的"早"字。它们安静地躺在橡皮屑底下,像被时光遗忘的标本。而我知道,多年后某个整理书桌的午后,这些标本会突然苏醒,带着阳光、粉笔灰和青春特有的汗味,把我拽回这个永远鲜活的校园。
我的校园我的家
清晨的阳光透过梧桐树叶的缝隙洒在校园的小路上,我背着书包走在熟悉的林荫道上,听着教学楼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心里涌起一股温暖的归属感。这就是我的校园,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方。
走进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棵高大的梧桐树。它像一位慈祥的老者,见证着一代代学子的成长。春天,它抽出嫩绿的新芽;夏天,它撑开巨大的树冠为我们遮阳;秋天,金黄的落叶铺满小路;冬天,光秃秃的枝干上落满白雪,别有一番韵味。课间休息时,我们总喜欢在树下读书、聊天,或是捡几片漂亮的落叶夹在书本里。
教学楼前的花坛里,四季都绽放着不同的花朵。春天,迎春花最先绽放,金黄的小花像一串串小铃铛;夏天,月季花竞相开放,红的、粉的、黄的,争奇斗艳;秋天,菊花傲霜怒放;冬天,腊梅在寒风中散发出阵阵清香。这些美丽的花朵不仅装点了校园,也让我们学会了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最让我难忘的是教室里的欢声笑语。清晨,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此起彼伏;课堂上,老师生动的讲解让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课间十分钟,走廊里充满了同学们的欢笑声。记得有一次,我们班在运动会上获得了接力赛冠军,全班同学激动地拥抱在一起,那种团结一心的感觉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不仅学习知识,更学会了关爱与分享。当同学生病时,大家会主动关心;当有人遇到困难时,同学们都会伸出援手。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每一片树叶都记录着我们的欢笑。
这就是我的校园,它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在这里,我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友谊,更收获了成长。我爱我的校园,它就像我的第二个家,永远温暖着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