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除夕之夜
更新时间:2025/8/1 16:40:00   移动版

  除夕之夜

  厨房里的蒸汽漫过门框时,爷爷正把最后一张福字贴在阳台。浆糊在他指尖拉出银丝,我举着胶带跑过去,却被他按住肩膀:“要让福字倒着喘气。”

  奶奶的擀面杖敲着案板,咚咚声混着窗外的鞭炮响。我捏的饺子总站不稳,她就把面团搓成小圆球让我练:“团圆的东西,要圆滚滚才好。” 案板角落堆着排硬币,等会儿要包进饺子里,谁吃到谁就能抱回那个红布包的压岁钱。

  爸爸在客厅挂灯笼,蓝光管绕着灯架转了三圈。去年的灯笼纸破了个洞,他用红色胶带补成小爱心,说这样更亮堂。弟弟举着荧光棒跑来跑去,影子在墙上晃成会跳舞的小怪兽。

  春晚开始时,饺子刚好出锅。白瓷盘里的饺子挺着圆肚子,奶奶挑出个特别鼓的:“这里面肯定有硬币。” 我咬下去时 “咯嘣” 一声,硬币滚在桌上,弟弟扑过来抢,却被爷爷按住脑袋:“先给长辈拜年。”

  零点的钟声敲响时,爸爸点燃了烟花。彩色的光瀑落在阳台的福字上,我看见奶奶的白发沾着面粉,爷爷的旱烟袋冒着细烟,弟弟攥着硬币在红包上盖章。蒸汽从厨房飘出来,混着烟花的火药香,在玻璃窗上凝成模糊的画 —— 画里有团团圆圆的影子,像朵盛开的花。

  守岁的茶喝到第三泡,爷爷开始讲他小时候的除夕。那时没有烟花,只有煤油灯照着饺子馅,但他说,热闹是一样的。我摸着口袋里的硬币,突然明白除夕的夜为什么这么暖,因为每个屋檐下,都有团叫做 “家人” 的火苗,在寒夜里旺旺地烧着。

  红灯笼下的守岁夜

  腊月三十的暮色还未褪尽,巷子里已响起零星的爆竹声。我踮脚往大门上贴春联,浆糊的麦香混着朱砂纸的凛冽,在寒风中结成细小的冰晶。父亲在梯子上挂灯笼,灯穗扫过我的脸颊,像春风提前捎来的问候。

  厨房里蒸腾的白雾模糊了玻璃窗。母亲掀开蒸笼的瞬间,十二只元宝似的饺子卧在笼屉上,面皮透出里头韭菜的翠色。奶奶的假牙随着剁馅的节奏轻轻叩响,她执意要在馅里包进三枚消毒过的硬币——"谁咬到,谁就沾了福气。"案板边的收音机里,春晚开场歌舞的旋律与菜刀声奇妙地共鸣。

  零点的钟声从电视机里漫出来时,整个巷子突然沸腾。父亲点燃的鞭炮在雪地里跳窜,炸开的红纸屑像一场逆飞的雨。表弟把"窜天猴"插在雪人手里,烟花腾空的刹那,雪人憨笑的脸忽明忽暗。母亲悄悄在我口袋里塞了颗酒心巧克力,醇厚的酒香在齿间弥漫时,我忽然尝到了岁月发酵的味道。

  此刻,守岁的烛光在供桌上摇曳,映得祖宗牌位上的金字微微发亮。奶奶说蜡烛不能吹,要等它自己燃尽。我望着渐渐矮下去的烛焰,忽然明白除夕就像这根红烛——用一整夜的光亮,点燃新岁的希望。窗外的雪还在下,而灯笼投在雪地上的光影,正温柔地拓印着"春"字的轮廓。

  除夕之夜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又是一年除夕到,窗外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像一串串欢乐的音符,奏响了新年的序曲。

  傍晚时分,家家户户都飘出了诱人的饭菜香。我们家也不例外,妈妈和奶奶在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我趴在厨房门口,看着妈妈擀皮、包馅,一个个圆滚滚的饺子像小月亮一样整齐地排列在案板上。奶奶特意在几个饺子里包了硬币,说是谁吃到就会有好运。

  "开饭啦!"随着爸爸的一声吆喝,我们全家围坐在圆桌旁。桌上摆满了丰盛的年夜饭:金黄酥脆的炸春卷、红烧得发亮的糖醋排骨、碧绿清香的炒青菜......我最爱吃的是奶奶做的红烧鱼,寓意"年年有余"。大家举杯相碰,欢声笑语中,一年的辛苦都化作了幸福的滋味。

  吃完年夜饭,最期待的时刻到了。爸爸带着我到院子里放烟花。我小心翼翼地点燃引线,只听"嗖"的一声,一道金色的火光冲向夜空,"砰"地炸开,绽放出一朵绚丽的菊花。紧接着,更多的烟花在空中竞相开放,红的、黄的、蓝的、紫的,把夜空装扮得五彩缤纷。

  回到屋里,春晚的欢笑声传来。我们一边看节目,一边包着饺子。妈妈说,在饺子里包硬币是老家的习俗,寓意着新的一年会带来好运。我偷偷在几个饺子上做了记号,希望能吃到"幸运饺子"。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窗外又响起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我许下新年愿望:希望家人健康平安,希望自己学习进步。这个除夕之夜,有美食的香气,有烟花的绚烂,更有团圆的温暖。这大概就是过年最美好的意义吧!